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中美关系 贸易战 全球治理 COVID-19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张茉楠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欧研究部副部长

贸易战是“危”还是“机”?

2019-01-31

中美正在进入一个更紧张的“竞争性时刻”。从经济利益来看,两国经贸关系密切,大规模贸易战对两国经济都是严重的伤害,并直接或间接影响全球价值链及全球贸易流向。中美互征关税不仅短期内增加了双边贸易成本,长期还可能影响跨国企业未来在世界范围内的生产决策布局,从而引发全球价值链重构,而这种重构的趋势甚至不会因为贸易战的停止而停止。

价值链重构和贸易结构的变化已不可逆转,但未必都是坏事。中国需要主动接受和适应一些无法改变的变化。近年来,随着人工、资源、能源和环境成本的上涨,中国具有传统优势的加工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受到削弱,劳动密集型产业梯次向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转移。数据显示,中国近年来对东盟制造业的投资呈现加速上升态势,2015、2016年,中国对东盟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速分别为73.4%和34.3%。在贸易战背景下,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南亚及其他低成本国家的转移态势似乎还会进一步加速。

不过对跨国公司而言,重置产业链的成本非常高,不仅是关税问题,还要考虑物流成本、基础设施、供应链、配套产业的完善度和成熟度等等。在华跨国公司的生产投资、产业链条等都在中国,短期内大规模撤出并不现实。同时,中国相对完备的产业配套体系以及与全球价值链深度融合的地位短期内也不容易找到替代。但如果贸易战持续时间超过两三年甚至更长,则会对外资投资预期及决策产生实质性影响。

全球价值链重构是对中国前所未有的挑战,但确切地讲,重构并非始于这场贸易战。全球价值链重构与转移已持续数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伴随全球外部需求的持续萎缩,以及新科技革命带来的物流成本下降等因素,重构特征十分明显,不仅包括生产链的收缩与迁移,还包括全球价值链模式的调整,且伴有几大新趋势:第一个趋势是将生产与装配放在离母国市场较近的地点,以缩短供应链,加大对生产的控制力度,减少外部冲击;第二个趋势是生产与服务更贴近市场,以便最快捷、最及时地适应需求变化,从而强化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的弹性;第三个趋势与第二个相关,即“最好的研发,最靠近市场”。为满足特定的市场需求,创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本地化。

事实上,近年中国对高质量产品与服务的消费能力增长迅速,正逐渐从制造大国向消费大国转变。世界各主要发达经济体的跨国公司开始重视中国的消费能力,将中国定位为主要消费市场。另一方面,中国高科技市场更具有全球投资吸引力。根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数据,2018年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647.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5%,远高于同期制造业的实际使用外资增长9.6%。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同比增幅更是高达37.5%、72.8%和64.1%。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高技术制造业依然保持高增长态势。

中美贸易战不可避免地改变中国全球价值链升级路径。目前中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全球研发增长最快的市场,但必须看到,跟发达国家相比,企业研发投入的强度和利润率还有相当大差距。所以加快产业进口替代应该成为一个政策选项。中国应加强高端制造产业创新投入,大幅提升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提高附加价值比重,全面提升中国全球价值链水平。而已被列入改革清单的放开市场准入,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市场体系开放,而是更大程度和更大范围地推动商品和要素市场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开放转变。制度与规则开放是高质量、高水平开放的新阶段,中国应对标国际先进标准,在市场规则、产业政策、竞争政策、环境保护、知识产权、营商环境等方面全面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将这次“危机”转化为一次真正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