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治理倡议与新多边主义2025-10-09
顾宾(Gu Bin)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
新多边主义植根于二战结束时建立的联合国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在摒弃美式霸权思维的同时,代之以协商共治的东方智慧,体现“基于美式,超越美式”的守正创新思路,代表全球治理的未来。
全球动荡时代的东盟与中日韩2025-08-06
渡部康人(Yasuto Watanabe) 东盟+3宏观经济研究办公室主任
东盟+3经济体及其政策框架在未来几个月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随着全球经济秩序持续碎片化,东盟+3国家的政府必须加强合作,建立有效的政策协调机制。
特朗普2.0强化南海军事介入2025-07-18
杜兰(Du Lan)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副所长
特朗普2.0的南海政策以“对抗”“打压”为主基调,旨在为对华战略竞争争取更多筹码,这将为南海局势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
回到未来:后美元世界正在形成2025-06-05
鲍韶山(Warwick Powell) 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设计学院教授,Smart Trade Networks创始主席
随着金砖等组织的扩张,以及东盟-海湾合作委员会-中国协调机制的深化,一个新的金融世界正在形成。它并非反西方,而是后西方。它并不拒绝美国的参与,但不再屈从于美国的主导地位。
东盟对美国“印太战略”的支持限度2023-07-25
陈积敏(Chen Jimin) 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东盟既不会全力配合美国“印太战略”,也不会完全拒绝之,而是会尽可能保持中立性和灵活性,努力促进地区经济繁荣,最大程度地实现东盟的战略利益,维护东盟的统一性和在本区域合作机制中的中心地位。
夹在美国和中国之间的东盟2023-06-26
Lili Yan Ing(Lili Yan Ing) 国际经济学会秘书长
最近在广岛举行的 G7 峰会和随后在克什米尔举行的 G20 旅游会议,凸显了这两个集团言论的鲜明对比。
续写中国东盟关系新篇章2022-11-23
陈庆鸿(Chen Qinghong)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国际安全研究所所长助理
中国东盟几十年来携手前行、相互成就,得益于“护和平谋发展”的地区共识,有赖于中国讲信修睦的睦邻之道,得利于双方化解争端分歧的智慧。
- "印太经济框架"是美国的一项政治安排2022-06-10
汪婉(Wang Wan) 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理事、经济学院特聘教授
美国"印太经济框架"的核心理念是与整个地区的国家和人民拥有共同愿景,但其核心目标却排除本地区拥有14亿人口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两者之间存在巨大矛盾,这是该战略的致命缺陷。
- “印太经济框架”的进度与限度2022-05-30
刘畅(Liu Chang)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框架”虽然以较低门槛吸引了一些国家与美国启动谈判,但其不明朗的前景和难以摆脱的冷战思维,对本地区和平与稳定来说却并非福音。
美国-东盟特别峰会与亚洲多边主义未来2022-05-16
张云(Zhang Yun)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东盟-美国峰会再次展示了过去几十年来,东盟在引领地区多边主义中所坚持的非意识形态化、非军事化和强调在互联互通中求发展的理念。
拜登东南亚魅力攻势的局限性2021-08-19
理查德·加瓦德·海德林(Richard Javad Heydarian) 菲律宾理工大学地缘政治讲席教授
美国似乎已经使出浑身解数推进其东南亚议程,以诱使其他国家远离中国。但无论在事实上还是在象征意义上,作为中国的邻国,东盟国家都很难与中国保持距离。
拜登政府拉东南亚围堵中国恐难如愿2021-08-18
陶文钊(Tao Wenzhao)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美国研究所研究员
拜登政府集中对东南亚发力,除了一般性地加强双边关系外,还有两个重要的目的:一是在东南亚进一步落实美国的印太战略,二是重新在南海搅起风浪。
- 东盟国家不愿在中美之间选边站2021-07-15
马世琨(Ma Shikun) 人民日报高级记者
虽然面对美国或明或暗的压力,但东盟国家纷纷表态不愿在中美之间选边站。
- 美国东南亚政策令地区国家失望2021-07-16
刘畅(Liu Chang)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对美国来说,“四边安全机制”是美国推行“印太战略”的最有效抓手,而东盟看重的协调、相互制衡和不干涉内政等原则与美国的需求相去甚远。
拙劣的外交:拜登招募东盟对抗中国2021-06-25
理查德·加瓦德·海德林(Richard Javad Heydarian) 菲律宾理工大学地缘政治讲席教授
东盟国家经常成为超级大国的冲突之所,但在全球舞台上,它们又一次次被更大的地区强国遮蔽。在与东盟成员国打交道时,如果不是局势骤然紧张,美国领导层将很难在那里找到热情的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