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误读中国网络安全新规2015-05-15
李峥(Li Zheng)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散播对中国提高互联网安全的恐慌,是因为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新规定将为中美科技企业带来更多更好的合作机遇。
- 丝绸之路与印度洋2015-05-11
布拉马•切拉尼(Brahma Chellaney) 政策研究中心教授
在习近平领导下,中国正以积极的姿态塑造外部安全环境。中国通过贸易和投资扩大战略影响,同时向邻国宣示它的领土领海主张。海上丝绸之路计划就是出于习近平的这一信念:海权是中国在亚洲获得优势的关键。
- 国际金融体系中的“鲶鱼效应”2015-05-08
丁一凡(Ding Yifan)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结构在某种程度上说已经过于陈旧。它们不再能满足新兴经济体的需要,也不能反映当今的全球经济。亚投行的成立,可以促使其他银行提高竞争力和效率。
- 两条底线的碰撞2015-04-17
尹承德(Yin Chengde)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研究员
虽不能说美俄已重返冷战,但由于乌克兰局势恶化,双方确已陷入空前紧张对立的状态。尹承德认为,紧张源自双方对乌克兰的影响力的较量,而中国主张通过政治和外交途径解决这场危机。
- 布热津斯基:伊核合作促进美中关系2015-04-10
内森•加德尔斯(Nathan Gardels) 《世界邮报》主编
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是美国最著名战略思想家之一。在1979年伊朗革命和随后的美国人质危机期间,他担任吉米•卡特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他就刚达成的伊朗核问题协议接受了美国《世界邮报》采访。
- 中美全球治理的观念冲突2015-03-30
拉姆西斯•阿米尔(Ramses Amer) 瑞典安全与发展政策研究所副研究员
拉姆西斯·阿米尔对比美国和中国的外交观点与政策,让读者了解到双方未来的互动。两国对国家间使用武力的看法大相径庭,而可能性很小的一个协同解决之道,是美国像中国那样,进一步顺应联合国宪章和互不干涉原则。
- 中美人道救援演练及对亚太地区影响2015-02-16
周波(Zhou Bo)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国防部国际军事合作办公室安全合作中心前主任
中美在海南岛省的海口举行了针对受台风袭击国家的人道主义救援减灾联合演练。这类合作演练尚处在早期阶段,在应对反恐、维和及海上安全等非传统威胁方面仍然存在体制、后勤和法律的不足。
- 中国在美国安全战略中份量加重2015-02-12
苏晓晖(Su Xiaohui)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概述了美国的全球利益,在有关中国的敏感话题上,报告比2010年版更谨慎,强调合作有利于国家安全。尽管美国仍把中国看成对手,但它应该顺应全球的共同利益趋势,而不是坚持零和思维。
- 中美两军关系:名成功未就2015-01-08
周波(Zhou Bo)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国防部国际军事合作办公室安全合作中心前主任
军事关系是中美关系中最脆弱的部分。两军最近签署的谅解备忘录是双方为“建设新型两军关系”作出的重大努力。
- 何谓中国经济“新常态”?2015-01-06
余永定(Yu Yongding)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前会长
中国过去20年以投资和出口驱动为特点的增长模式已经失去动力。目前中国经济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产能过剩,特别是在房地产领域。国内消费和基建投资的增加有助于延续增长,但2015年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公司负债率过高。
- 让中国和邻国加入中导条约2014-11-21
道格·班多(Doug Bandow) 卡托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道格·班多解释了为何将中导条约(INF)扩大到亚洲有利于美俄合作,并可减缓领土问题上的地缘政治和军事紧张。虽然出于担心台湾独立,中国最初可能对加入该条约非常警惕,但一个新的军控机制最终也会让北京受益匪浅。
- Axiom报告:网络安全及对中美关系的影响2014-11-04
弗朗茨•斯蒂芬•加迪(Franz-Stefan Gady) 《外交学者》副编辑
正当奥巴马总统准备本月前往北京会晤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之际,悬而未决的网络安全问题持续影响双边关系,并加剧了两国关系紧张。
- 中俄海上军演暗含反美意味2014-06-12
理查德·魏茨(Richard Weitz) 哈德逊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今年中国和俄罗斯举行的“海上联合2014”军演在多个方面值得关注。首先,军演在时间上和俄罗斯总统弗拉迪米尔·普京对北京进行国事访问正好重合。其次,军演的同时,出现了中俄合作正在加深的其他明显信号。再次,中国试图利用军演使其防空识别区合法化。最后,军演未能引起华盛顿的强烈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