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利亚噩梦:美国和中国的迥异政策及其全球反响2015-11-09
丹·斯坦伯克(Dan Steinbock) 全球咨询机构DifferenceGroup创办人
叙利亚的分崩离析昭示了美国支持的政权更迭政策的式微,而中国的政策则有望带来经济发展。但达成一项全球解决方案的时间越来越紧迫了。
- 美国必须警惕日本的核武野心2015-11-06
冯昭奎(Feng Zhaokui)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由于历史原因及武器本身的极端潜在危险,人们有理由要求日本拿出诚意与负责的态度,采取行动消除国际社会对其核计划的关切。
中国要准备同美国在南海进行长期博弈2015-11-05
张沱生(Zhang Tuosheng)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学术委员
美国海军近日挑衅中国南海主权,对中美关系是有害的。美国不断加强在南海的军事存在,反而指责中国中国的岛礁建设是搞所谓“军事化” 恰是美国自身的行为增加并促进了南海军事化的趋势。中国既要准备同美国进行长期博弈,也需保持清醒头脑,不陷入美国制造的激化南海主权争议的陷阱。
华盛顿加剧南海紧张毫无必要2015-11-04
特德·盖伦·卡彭特(Ted Galen Carpenter) 伦道夫·伯恩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10月27日,美国海军派出拉森号导弹驱逐舰进入中国南沙群岛某人造岛礁12海里,进行以“航行自由”为名的巡航。卡彭特认为,毋须当面挑衅,采取不那么对抗的方式也可以达到目的。
美俄理应联合反恐2015-11-03
俞邃(Yu Sui) 中国当代世界研究中心教授
叙利亚反恐之地不应成为美俄战场。美俄一旦发生对抗,不仅会双输,而且将殃及全球。
网络防御的第一道(最后)防线2015-10-29
弗朗茨•斯蒂芬•加迪(Franz-Stefan Gady) 《外交学者》副编辑
称中美网络协议已经失败或许为时尚早。但这份语焉不详的协议需要有具体的合作跟进,比如两国CERT之间就合作达成一致。CERT是保护国家关键的信息基础设施免遭网络攻击的第一(也是最后)的防线。
- 峰会增进合作开创未来2015-10-06
沈丁立(Shen Dingli)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
新成立的美中联合工作机制,使网络空间和南海的争议问题得到部分解决。两国首脑同意的49个合作新项目,将加强双边合作,增加中国对国际社会的责任。
- 处理南海纷争需要大智慧2015-09-20
翟崑(Zhai Kun)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华盛顿与北京之间并不缺乏对南海问题的沟通,9月的习奥会很可能磋商南海问题。如果中国的双轨思路能够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相结合,双方就可以达成谅解,降低摊牌的机会。
- 战略文化与南海争端2015-08-31
卢西奥·布兰科·皮特洛三世(Lucio Blanco Pitlo III) 菲律宾亚太协进会研究员
卢西奥·布兰科·皮特洛三世分析了对菲律宾和中国来说南海战略重要性与日俱增的历史和政治背景。尽管两个国家在南海问题上立场对立,但合作的大门依然打开。
- 美日军事同盟将走向衰亡2015-08-21
吴祖荣(Wu Zurong)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研究员
大多数日本人民的和平愿望,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强劲势头,使强化美日军事同盟无论如何都得不到支持。事实上,它们是同盟解体的先兆。
- 伊核协议彰显国际政治新风向2015-08-20
吴思科(Wu Sike) 中国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
主要大国、联合国与伊朗近期达成的协议为解决地区冲突和国际问题树立了典范。虽然美伊及一些中东国家内部还有猜疑,尚需做艰苦努力,但目前的成果表明只要各方怀有诚意,再复杂的问题也能通过谈判解决。
- 日本刀的教训2015-08-05
金莹(Jin Ying)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所副研究员
华盛顿对日本军事力量的放纵说明美国好了伤疤忘了疼。对于日本的最终意图,应该重新加以审视。
- 以公正名义打破中立2015-08-04
沈丁立(Shen Dingli)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
南海争端中,美国言行不一和有违国际法准则的立场带来误解与猜忌,使该地区局势升温,并可能导致各方不希望看到的结果。
- 中美:落实伊朗核协议2015-07-31
理查德·魏茨(Richard Weitz) 哈德逊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尽管最近达成的伊朗核协议受到欢迎,为防止伊朗成为一个真正的核武国家,中国和美国仍有重要的工作要做。由于情况各不相同,伊朗模式并不适用于朝鲜以及其他地方的核扩散威胁。
- 伊核协议:“全球治理”新开始2015-07-28
杨洁勉(Yang Jiemian) 前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
随着世界变得日益多极化,人们对新型大国关系和这种关系将如何塑造现代世界秩序开展诸多讨论。最近伊朗谈判的突破表明,新型大国关系构想正从文字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