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未能通过流行病疫情考试2020-04-08
约瑟夫·奈(Joseph S. Nye) 哈佛大学教授
中美两国在第一轮新冠考试中考砸了。但对于他们来说,学习怎样把事情做得更好还为时不晚。
新冠病毒:改变世界的日子2020-04-04
周建成(James Chau) 中美交流基金会总裁
COVID-19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世纪以来从未见过的悲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这场大流行将作为对人类生命、经济体系和全球秩序最具破坏性的疾病之一载入史册。但我们从现在起要记住什么,取决于我们如何着手缓解这场危机。
“指责中国”戏码置无辜者于危险境地2020-04-03
金培力(Philip Cunningham) 独立学者
新冠病毒的影响无比深重。与病毒一样无孔不入的是反华宣传语调,它们正逐步掌控特朗普政府面对美国人民的言辞,随之而来的反华情绪将许多亚裔美国人置于危险境地。
竞争与新冠病毒2020-04-02
沈大伟(David Shambaugh) 乔治·华盛顿大学艾略特国际事务学院席格尔亚洲研究中心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教授,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杰出客座研究员
如果华盛顿继续顽固坚持“美国优先”,放弃长期以来的国际领导地位,那么新冠病毒只会加剧中美竞争,并可能削弱美国的全球地位。
疫情过后2020-04-01
裴敏欣(Minxin Pei) 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教授
疫情过后中美关系可能恶化,但也存有一线希望。如果迅速采取行动缓和紧张局势,并在化解这场卫生危机过程中进行合作,中美就能避免新冠大流行结束之后世界可能出现的毁灭性地缘政治冲突。
中美能共同引领全球抗疫合作吗?2020-03-31
安刚(An Gang)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特约专家
新冠疫情本是一次搁置传统歧见凝聚全人类共识的天赐良机,而真正有能力独立抗疫并组织全球防线的只有中美这样的大国。但双方竞争和博弈不会因一场全球疫情就有实质性缓和,反而大概率会因疫情在美国的恶化而更加凶险。
中美相处次优常态也许是“豪猪式”互相取暖2020-03-27
马晓野(Ma Xiaoye) 上海世界观察研究院创建院长
新冠肺炎防疫造成的影响,在一定规模上呈现了经济技术脱钩政策的社会经济效果。以此为鉴,如果有人盲目受到“脱钩”政策设想的蛊惑,现在是重新思考的时候了。
应对全球疫情需要主要大国通力合作2020-03-27
何亚非(He Yafei) 前外交部副部长
主要大国应该摒弃或者暂时放下地缘政治和双边关系矛盾的纠结,激活2008年合力应对金融危机的“同舟共济”精神,制定覆盖全球、有效合理、共同应对危机的举措。
伟大的美国复兴:特朗普的磨难还是救赎?2020-03-23
卢西奥·布兰科·皮特洛三世(Lucio Blanco Pitlo III) 菲律宾亚太协进会研究员
特朗普“伟大的美国复兴”在国内取得了一些成功,但在国际舞台上举步维艰。由于不断出现新的全球性威胁,“美国优先”不一定意味着美国独行。
应对全球疫情, 立即启动组合平衡的G20峰会机制2020-03-20
何亚非(He Yafei) 前外交部副部长
主要大国应该摒弃或者暂时放下地缘政治和双边关系矛盾的纠结,激活2008年合力应对金融危机的“同舟共济”精神,制定覆盖全球、有效合理、共同应对危机的举措。
- 疫情考验下的中美战略角力2020-03-12
田飞龙(Tian Feilong)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
新冠肺炎危机是中国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面临的重大挑战,也必然对中美关系产生进一步的复杂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美伊博弈2020-03-12
贺文萍(He Wenping) 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
美伊“疫情牌”反映出地缘政治及利益交锋的传统外交惯性。是否提供和接受援助是“面子”问题,通过援助能否影响国家局势则是“里子”问题。
- 特朗普政府的政策无意间帮助了中国2020-03-11
道格·班多(Doug Bandow) 卡托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从奥巴马到特朗普,美国的对华政策一直未见成效。本届政府应遵循“谦逊”的外交政策,在世界舞台上重新获得信誉。
口罩外交2020-03-11
李成(Cheng Li) 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
麦瑞安(Ryan McElveen) 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副主任
新冠肺炎暴发后,中日两国意外走上相互示好之路。
何谓有道德的外交政策?2020-03-06
约瑟夫·奈(Joseph S. Nye) 哈佛大学教授
对外交政策的评判不仅要看具体行动,还要看其行动模式如何塑造世界政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