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中美关系 贸易战 全球治理 COVID-19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中美网络安全协议进展如何?

2016-10-25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于2015年9月一致同意,两国不得“因商业利益从事或在知情情况下支持商业网络间谍行为”。如今一年多时间过去了,虽然仍不清楚这一协议是否有助于减少中国对美国实施的网络攻击数量(请参考笔者另一篇文章《中国对美国目标的网络攻击是否减少》),但由于下述几个原因,这一协议依然具有很强的政治意义。

首先,这一协议有助于令两国围绕网络安全的对话不再那么对立和政治化。一方面,通过达成这一协议美国政府可以缓和私营部门和公众对美国反制中国网络攻击不力的担忧。另一方面,据称中国政府(或者说习近平)利用这一协议推动改革,并清除解放军和情报部门的腐败行为(有人认为,解放军和情报部门中的腐败分子要对中国针对美国的高技术网络攻击中的很大一部分负责)。

因此,过去一年内美国私营部门不再那么强烈要求公开“点名并羞辱”中国,这令美国政府面临的压力有所缓解。另一方面,据称肃清军队和情报部门腐败令中国的网络黑客攻击变得更少、更精密、更隐蔽,这虽然令中国政府在面对网络间谍指控时更加可以理直气壮地否认,但反过来说,也会令中国在和美国讨论网络问题时变得更加合作。

其次,这一协议催生了一系列颇具前景的全新外交倡议。2015年9月,在签署网络安全协议的同时,中美两国还同意推动建立网络空间合适的国家行为准则,并建立打击网络犯罪和相关事项的高级别联合对话机制。5月,中美高级专家组首次就网络空间国际准则问题举行了会谈。2016年6月,中美两国在北京举行了第二轮关于网络犯罪的双边对话。双方一致同意实施《美中打击网络犯罪及相关事项热线机制运作方案》。中国网络主管部门表示,一条全新的中美网络热线目前已经开通。两国还在4月举行了网络安全桌面推演,并预定在年底进行第二次推演。

有必要回想一下在这一协议达成前美中两国的网络空间关系状况。

为阻止中国国家支持的对美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网络攻击浪潮,美国司法部于2015年5月起诉了5名解放军军官,指控他们执行恶意网络攻击行为,这导致两国间的互信遭遇严重滑坡。

这还导致北京冻结了双方关于网络问题的官方对话,并推迟加入美中网络工作小组(尽管如此,这一时期两国私下的外交对话仍在进行)。

同时,北京利用2013年爱德华·斯诺登披露的美国在全球执行网络间谍活动的文件,指责华盛顿表里不一。而美国则坚称,其有权出于国家安全目的实施网络间谍行动,并指责中国大规模商业网络间谍行为违反国际准则。

虽然在技术层面的接触(例如通过计算机应急反应小组)在这一时期从未中断,但外交僵局令两国在网络政策问题上难以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

2015年9月的中美协议显然逆转了这一下行趋势。

不过,正如笔者在另一篇文章(《2016年对中美网络空间关系有何意义》)中所写,近期进展不能推翻这一事实:中美两国之间的网络冷战气氛浓重。一大迹象就是双方在持续推进网络空间的军事化:

在2015年,美国和中国升级了网络军备竞赛。去年5月,中国发布了首份《军事战略》,强调网络空间在未来军事行动中的重要性。2015年,五角大楼也发布了一份全新的《网络战略》,美国网络司令部也发布了一份名为《超越构建》的全新规划文件。此外,五角大楼还发布了新版《战争法手册》,并在手册中提出,在敌国网络和信息系统预先埋下“逻辑炸弹”是值得推荐的。

今年,鉴于美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遭受持续的(来自中国的)网络攻击,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延长于2015年4月宣布的应对黑客国家紧急状态。而中国则对任何可能损害其网络主权的行为都异常敏感,并且反对信息的自由流动和在网络监管上西方所倡导的“多方利益相关者”模式。尽管中美在2015年达成了网络安全协议,但在可预见的将来,双方之间的不信任感仍将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