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6日,美国特朗普总统在华盛顿主持了新一轮“C5+1”美国-中亚峰会。不同于以往侧重象征意义的外交,本次会议的核心焦点是中亚国家高达340亿美元的订单与投资协议。
此次,美国将经济合作与战略资源整合为一场宏大的“交易外交”,并同步更新《关键矿产清单》,将资源安全、人工智能与国家竞争力并列为新的战略支柱。特朗普政府试图运用经济杠杆强力重新介入欧亚大陆,而对中亚五国来说,这是其在地缘政治博弈中寻求“战略自主”的一次重要尝试。然而,这场“交易外交”背后隐藏着一个更深层的战略疑问:特朗普的中亚外交究竟能否撬动欧亚力量格局?
“机会主义”介入者
数十年来,美国对中亚地区的政策呈现显著的机会主义属性,其战略关注度始终随国际体系和安全议题的变迁而阶段性波动。
苏联解体之初,美国是率先承认中亚五国独立的国家之一。最初的战略重心围绕能源合作、推广民主和市场经济展开,雪佛龙、埃克森美孚等能源巨头曾是哈萨克斯坦的重要投资者。但“911”事件改变了这一格局,安全合作被纳入议程,美国得以在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设立军事和后勤设施。
不过这种介入是短暂的。随着美俄关系恶化以及美国对阿富汗政策的调整,美国不仅陆续撤销了军事基地,更在2015年启动C5+1对话机制,合作议题随后延伸至环境、社会等层面。但除了能源领域,实质性合作成果始终十分有限。即使特朗普第一任期发布了《美国中亚战略2019—2025》,其推行也受制于美国国内政治议程和外交资源的分散。这种“机会主义”的局限性在2020年纳卡冲突中再次得到印证,美国作为明斯克小组的联合主席国,最终选择了有限介入,俄罗斯主导了纳卡冲突的解决。
内外驱动与战略支点
由于面临解决乌克兰危机进展缓慢、国内中期选举压力和经济议程优势减弱的挑战,特朗普政府亟需创造新的外交突破口。重启C5+1,为美国提供了一个以较少政治成本强化在中亚存在的机会,既向俄罗斯展示无形压力,削弱其在该地区的传统影响力,又让中亚国家购买美国商品和服务,为特朗普经济议程注入动力。为此,特朗普甚至鼓动美国国会废除针对中亚的《杰克逊-瓦尼克修正案》,以扩大美国与中亚的贸易和技术合作。
关键矿产与通道建设是特朗普中亚“交易外交”的双支点。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关键矿产清单,中亚国家拥有铬、铍、铀、钛(钛铁矿)、稀土等关键矿物的规模产出。此次峰会中,美国企业Cove Capital宣布投资11亿美元开发钨矿,乌兹别克斯坦签署了高达4亿美元的关键矿产投资协议并开放稀土联合开发权。此举旨在对冲中国在全球关键矿产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中国目前占全球钨精矿产量的80%以上,而哈萨克斯坦已探明钨矿储量有约40年的商业开采价值。
同时,美国将中亚视为欧亚大陆通道的关键节点,因此将助力中亚国家打造连接世界的立体通道。具体措施涵盖多个领域,如Leidos公司升级哈萨克斯坦空中交通系统、Wabtec公司与哈萨克斯坦签订42亿美元的机车订单、与吉尔吉斯斯坦推进《开放天空协定》、考虑参与土库曼斯坦的跨里海天然气管道项目、推动Starlink落地中亚、在哈萨克斯坦建设AI创新中心。结合此前亚美尼亚给予美方管理和监督赞格祖尔走廊的权利,特朗普政府似乎正试图为美国开启谋划多年的“大中亚战略”。
有限的撬动
地缘政治学家布热津斯基制定的“大棋局”战略,其短期目标是保持欧亚大棋局的多元化,长期目标是维持美国在全球的首要地位。特朗普政府的“交易外交”是美国对这一长期战略最新且最务实的尝试,它意图通过经济杠杆,重启对“大棋局”的操控。尽管2025年C5+1峰会在合作方式上选择了新轨道,但认为其战略意义巨大是过于草率的。
之所以说欧亚地区力量格局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是因为特朗普“交易外交”在撬动欧亚格局方面存在两大局限。一是,中亚五国尚未形成承接美国地缘目标的战略合力。二是,美国没有向中亚国家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俄罗斯依然主导着中亚地区的安全议题。在缺乏安全框架支撑下,中亚国家不会为了美国的经济合作而削弱与中俄两国的地缘关系。
因此,特朗普在中亚的“交易外交”虽然在合作广度上取得了突破,但合作深度和对地缘政治的结构性影响依然有限。美国要实现布热津斯基的短期欧亚地缘政治目标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其战略成果的转化还需经受地区现实的考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