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年初就任美国总统后,左冲右突,似欲将国际关系推倒重来。到7月,历史呈现出一个模糊的岔道口:一条通向“东西对抗”——随着特朗普对俄总统普京失望情绪上升,美欧共同对俄进行二级制裁的可能性增大;另一条则通向“大国协调”——随着中美经贸谈判取得进展,媒体一度猜测中美俄首脑在北京9月阅兵期间聚首,而8月15日美俄首脑在阿拉斯加举行多年来的首次峰会,似乎也将消除这个岔道口的一些迷雾。
迷雾并未散去
阿拉斯加峰会无论结果为何,都首先确认了“大国协调”的重新兴起。阿拉斯加是美国一个半世纪前从俄所购领土,在地图上居于华盛顿与莫斯科中间,其作为峰会举办地,完美地体现了美俄作为两个平等大国直接做交易的峰会本质。美俄首脑的热情握手,为峰会蒙上一层旧时欧陆秘密外交的色彩,也增加了他国对“被出卖”的不安。
阿拉斯加峰会虽然没有达成协议,但显然将开启一系列大国互动的新进程。一方面,美俄有望在未来的多次高层会晤中逐渐廓清重启两国关系的“交易”内容,除了乌克兰停火,也许还涉及战略平衡、矿产合作、北冰洋开发等。这对全球的大国关系都将产生深远影响。另一方面,从会后特朗普与乌、欧、北约各方的紧密沟通看,此次峰会未改变特朗普近月以来日益注意“倾听”欧洲的趋势。特朗普似仍愿意对欧军售,考虑为乌克兰提供北约之外的安全保障,甚至保留以“裁俄”作为谈判手段。因此,历史的迷雾并未散去。
特朗普看重诺贝尔和平奖,希望通过“做交易”来实现和平。但美俄会谈规模从“5+5”缩水为“3+3”(财长等经济方向的官员未参与),说明在实践中很难仅通过经济交易来撬动战略重置。
此外,任何大国都无法通过回避制度和规则来确立新的秩序,而制度和规则恰是特朗普政府考虑得比较少的,也是俄罗斯向来不太擅长的。无论是地区安全框架、全球核不扩散体系,还是关于领土及战争的国际法,都仍将是各大国长期博弈的内容。
球被踢到欧洲脚下
受阿拉斯加峰会冲击最大的是欧洲。欧洲在二战后所建立的地区安全秩序,虽然得益于美国的“保护伞”,但更主要的是基于两条开创性原则。一条是以北约为载体的“集体安全”,另一条是以欧共体/欧盟为载体的“主权让渡”,而苏联/俄罗斯并不在这个安全秩序的覆盖范围内。虽然阿拉斯加峰会预示着“大国协调”的回潮,但欧洲决不会主动放弃过去几十年的和平经验,几百年来深谙权力游戏的欧洲大国也不会被动接受其他大国强加的安排。
首先,欧洲大国将主动参与“大国协调”。在特朗普带来的新变局下,德法首脑已分别于去年11月、今年7月与普京通话,未来不排除欧洲领导人更多直接与俄方沟通。同时,欧洲将力主把乌克兰的“割地求和”与安全保障、安全规则、国际法联系起来。
其次,削弱甚至战胜俄罗斯已是欧洲不可更改的战略目标,欧洲国家将通过加强军工生产及双多边合作来增强军事实力。法国《2025年国家战略评估》表明其正为2030年前欧洲爆发大规模战争做准备,其他一些欧洲国家则将备战时间提前到了2027年。上月,法英首次明确将对核威慑力量进行协调,而德英则通过新的友好条约扩大了防务合作,英法德防务轴心已然成型。欧洲的军工厂在2022年来以和平时期三倍的速度扩张,而欧盟财政规则已在近月作出重大改变,以适应防务投入大增的现实。
最后,在美俄战略挤压下,为了维持寓于北约和欧盟的安全原则,欧洲将推动北约和欧盟转型。欧洲国家在6月底的海牙北约峰会上承诺将防务开支提升到GDP的5%,还出人意料地加大对印太安全的关注,似乎想以此提醒美国跨大西洋“集体安全”机制的价值。欧盟的“硬边界”在俄乌冲突后已浮现,欧洲一体化必须发掘内部潜力。欧盟将通过扫除内部市场障碍,同时加强对外经济防御,来加强欧洲的整体竞争力及军工生产能力。此外,《欧盟条约》(TEU)第42.7条和《欧盟运行条约》(TFEU)第222条也同样被视为“集体防御条款”,欧盟有成为“小北约”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