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中美关系 贸易战 全球治理 COVID-19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马雪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

“去风险化”实际蕴藏更大风险

2023-07-27
maxue.jpg

李强总理日前在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会上指出,“去风险化”是伪命题。表面上看,美国政府频繁使用“去风险”的论调,比此前“脱钩”更温和、理性、积极,但实际上“去风险化”更易出现政治化、扩大化和意识形态化的趋势。

美国力推的“去风险化”是个模糊概念,在从政治语言到实际政策的转化中易发生混乱。这种表述本身极为含混,即可理解为消除风险,也可理解为降低风险。美国相当于发出一个模糊的信号,不同的理解会导致不同国家、不同企业和市场主体以不同方式解读和运用政治语言,转化为截然不同的“去风险化”实际政策。这极有可能导致部分国家仍会推出类似脱钩的政策,各国企业也为避免被美国制裁而自我脱钩,从而造成更广泛、更混乱的局面,冲击全球经济。因此,美国此举可能不仅不能控制脱钩的速度和范围,还可能导致盲目脱钩。因此,“去风险化”看似比“脱钩”温和,实则蕴含巨大不确定性,给深度交融的全球经济带来巨大风险。

美国对“风险”的界定宽泛,这将难以避免“去风险化”的扩大化。G7公报特别关注“经济弹性和经济安全”的风险,认为应以适当经济措施来实现供应链多元化,而美国则扩大了经济风险清单。

首先是围绕“国家安全”划定“风险”。拜登在G7峰会上接受“去风险化”,并称要“保护对我们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先进技术”。“国家安全”是个宽泛而模糊的概念,不仅包括美国制造业的大量部门和出口产品,还涉及民用为主的研究和通信工具。其次是,美国将人权问题纳入“去风险化”。美国政府称“有关与美国保护人权的外交政策利益相悖的活动”为重大风险。再有,拜登谈及“去风险化”政策时明确要增加应对“损害我们工人的有害做法”,将“损害美国工人利益”视为风险。

事实上,对风险的定义越广泛,“去风险化”的呼声就越接近“脱钩”。风险泛化,制定政策就很可能变成近乎“脱钩”。因此,“去风险化”看似比“脱钩”理性,实则将“风险”含义扩大化,加剧全球经济混乱。

美国将“风险”与中国划等号,使得“去风险化”意识形态化。从美国各种声明中看,“去风险化”意味着减少对中国的依赖,防止具有安全影响的技术扩展到中国,同时严格审查和限制对华投资。通过“去风险化”的模糊政策语言,美国扩大了与盟友、贸易伙伴间的所谓共识,让部分国家从认为与中国交往存在诸多机遇,转向认同美国的“中国威胁”认知,进而推行“去中国化”的小圈子。

美国政府正在酝酿对华限制投资措施,旨在保护美国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清洁能源生产和生物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这表明美国将“小院高墙”搞得小院更大,高墙更高。因此,“去风险化”看似比“脱钩”积极,本质还是“去中国化”,推动建立排华小圈子。

美国用“去风险化”的说法代替“脱钩”,部分体现了美国国内的变化。民主党人对战争感到担忧,尤其是当下中美对抗可能会助长反亚裔的情绪,且美国年轻一代对大国对抗持怀疑态度,因而继续推动强硬政策可能会令民主党丢掉亚裔和年轻人的选票。美国企业界则一直担忧美国反应过度、威胁认知膨胀以及限制性工具被过度使用,认为中美对抗有损自身商业利益。鉴于此,降低调门是美国的必然选择。

然而,美国仍然迷失在巨大而虚无的口号中,这使得其很多政策并不能达成想要的目标。

第一,“去风险化”难以提升供应链韧性。限制与特定国家的贸易和投资,也许能避免个别领域出现中断和冲击,但却难以提升一个国家的整体供应链韧性。美国专注于“去风险化”的核心是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本身包含着严重的风险,如增加关税、设立出口壁垒、限制投资等,这些令供应链面临更多现实挑战。

第二,“去风险化”不会提升国家安全。美国既无法控制“去风险化”严格限制在少数几个战略领域,也无法控制影响范围更大的经济互动。当各个国家都开始谨慎挑选贸易伙伴,就会让彼此认为是在为未来最坏情况做准备,大家就会越发谨慎挑选,进而陷入加剧紧张的恶性循环。

第三,“去风险化”无法提高美国竞争力。美国“去风险化”会抑制中国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科技合作,同时也会阻碍自身的行业创新和生产力提高。美国投资于排华供应链,将供应链更多集中到地缘政治立场一致的国家,实际上将世界分裂为相互竞争的区域集团,令贸易、投资、思想传播等推动经济进步的关键因素不断减少。这会导致各国采取不同的技术标准、迫使一些国家采取互不兼容的成套技术,损害互操作性,影响经济效率和安全。

当前,世界真正的风险应是流行病和气候变化带来的危险,以及金融部门功能失调给全球带来的风险。真正的“去风险”应是考虑通过国际协作解决市场失灵,而不是简单地将矛头指向中国。正如李强总理所说,“不合作才是最大的风险,不发展才是最大的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