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中美关系 贸易战 全球治理 COVID-19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黄裕舜 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罗德学者,政治学博士研究生

拜登对华关系:细节决定成败

2022-12-20
微信图片_20221220220722.jpg

对于11月14日的中美元首会晤,外界进行了广泛分析,包括会晤的背景、准备工作以及对双边关系的影响。无论对中美关系持有怎样的立场,大多数人认为,这次会晤通过保持“开放的沟通渠道”,为“激烈的竞争”提供了急需的底线。

美国方面一再表示,此次峰会及随后做出的承诺对于恢复双边关系的“护栏”至关重要。但中国认为,这是对其世界观进行的根本性调整和重新表述:一个多极化的世界里,中国和美国仍然是全球安全的主要参与者和支柱。

问题在于:怎么才能实现这一点?鉴于华盛顿对中国的严重猜疑和尖锐指责,这种多极化但又同时存在两股领导力量的世界观如何才能实现?

很明显,中美两国在很多问题上存在分歧,包括台湾问题、南海问题、中国的芯片生产和产业政策、美国的关税及其对中国的经济战略等问题。其中一些分歧在巴厘岛公开暴露出来并成为焦点,例如台湾问题。其他问题被淡化,尽管它们在议程上仍然占据重要位置;一些人发布的言论也涉及到这些问题,而且他们的观点与美国对华日益强硬的共识相符。

所有这一切都表明,巴厘岛会晤表明双方存在探讨改善关系的初步意愿。但无论是两国领导人在巴厘岛的会晤,还是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和中国外交部长王毅、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与中国驻美大使秦刚之间的会谈,都远远不够。这些会议有助于制止双边关系持续迅速恶化,清理双边关系面临的阻碍和误解,并促使两国同意乌克兰应保持无核武器状态。然而,两国关系要真正有所改善,并朝着2016年以前的方向转变——虽然我对这一前景仍然感到悲观——必须看到以下变化:

首先,“护栏”是关键。双方需要采取积极、协调一致的行动,为军事、经济、产业和技术领域的双边交流恢复强有力“护栏”。其中大部分行动可能被认为过于雄心勃勃,但如果北京和华盛顿对各自防范的东西保持现实和谨慎的态度,并且在确定必须反击的根本性威胁时谨守最高原则,那么越界行为是可以避免的。一场全面的热战或核战争,导致部署的武力不可逆转地扩张,似乎是双方最应考虑的重要问题——从乌克兰遭受的严重破坏,我们已经看到21世纪两个核大国之间的“代理冲突”如何收场。

然而,要使“护栏”的概念不是单纯的空谈,一项基本要求是在两国政府的所有部门以及高级决策层之间建立起开放的常规沟通渠道。各个部门的领导应该确定太平洋彼岸的同僚,并建立起工作关系。出现紧张局势时,这种沟通是至关重要的,而且澄清各自的立场,对于防止过激反应同样至关重要。例如,恢复军方和国防部之间的会谈是值得欢迎且重要的第一步,有助于管理在争议水域出现的冲突或者险肇事故可能引发的后果。

其次,中国和美国都必须积极探索实质性合作的前景,而不是口惠而实不至。“北京和华盛顿必须合作应对紧迫的挑战”,这是一句老生常谈的话。如果说这句话现在很少听到,这并不是因为它是复杂的概念,而是鉴于日益对抗的双边氛围,两国政治家发现支持双边接触的立场变得越来越困难。

然而,魔鬼在于细节:通过合作,双方应该或者可以在哪些领域有所收获?第一,最明显的领域是气候变化,比如优化太阳能电池板供应链;共同推动去碳化、植树造林行动和技术;协调减少排放和促进绿色转型,同时不给两国造成沉重的代价。这些可以成为明智的开端。第二,加强从非洲之角到海地等地区的维和任务,以及在诸如俄罗斯持续入侵乌克兰等冲突问题上寻求共识。中国最近发表的声明令人鼓舞。第三,也是最后一个问题,是再次为医学和公共卫生研究创造中立、非政治化的空间。恢复大多数敏感行业的互信是可以做到的,这种想法本身是幼稚的,但至少科学家和医生应该专注于科学本身,而不是保护自己免受政治影响。

以上两点都需要时间,都需要极大的政治资本和决心。那么,问题来了:双方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确保在巴厘岛会晤之后连续取得成果?以下是一些值得考虑的建议:取消对双方记者和学者的出行和签证限制,恢复大学之间的学术和教育交流,以及举办有意义和坦诚的“二轨”对话。承认麦卡锡主义言论意在污名化和骚扰华裔美国人的同时,还应采取相应的应对行动。另一方面,所有各方都应反思狂热民族主义的局限性和危险。过分宣扬民族自豪感和团结的说辞,不仅破坏国际信任和信誉,对那些致力于弥合两国分歧的人士也是不公平的。中美元首会晤之后,两国关系是否会进入缓和与和解的阶段,目前还有待观察。乐观主义者可能认为这种观点值得持有,但我仍然持怀疑态度。话虽如此,可以而且应该采取更多措施,才能让两国关系的风潮再次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