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中美关系 贸易战 全球治理 COVID-19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郑羽 同济大学全球治理与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当代中国外交的若干基本特征

2018-01-05

在进入新世纪的2000年,美国国会授权美国国防部,开始每年就中国的军事力量状况与动态写出报告,这反映了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壮大。特别是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中国将成为怎样的国际角色,中国将如何运用自己的国际能力和军事力量,以及主要与谁合作,成为针对中国外交的世纪之问。本文将扼要梳理中国外交的若干最基本特征,以期对上述问题作简明的回答。

目前的中国外交是谋求和平崛起的外交。无论是否继续韬光养晦,中华民族正在逐步崛起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国际社会更加关注的其实不是中国崛起的速度,而是崛起的方式。尽管中国政府在1955年就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宗旨在2001年提出的“上海精神”中被进一步完善,但国际社会仍然将“修昔底德陷阱”作为反复讨论的话题,因为历史经验表明,尽管实质上出于被迫自卫,在中国国力贫弱的冷战年代,1962年10月与印度,1969年3月与苏联,1979年2月与越南,中国曾经三次在形式上主动出击进行边界战争。然而,新的例证是,如今军力强大的中国,不仅将和平发展作为当前中国外交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核心内容,而且,在近年来与日本的钓鱼岛之争中坚定地避免武力解决及军事冲突,面对弱小得多的越南、菲律宾强占中国南海岛屿的行为没有动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特别应该提到的是在2017年6月中旬至8月末印度军队强行进入中国边界领土阻止中方修建公路的事件中,中方一直采取忍让克制的态度,直至最后作出妥协。中国政府认为,持久和平是中国崛起的必要国际前提。

目前的中国外交是不挑战现存国际秩序的外交。中国外交的这一基本特征是由下述两个因素造成的。其一,中国是现存国际秩序的最大受益国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正是通过不断地接纳和引进现存的国际经济规则,直至加入WTO,不断地在现有国际经济秩序中扩大与各国的合作,才有了今天经济上的发展。同时,中国也得益于目前的国际安全机制,使得中国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领域都获得了长时间稳定的和平环境。因此,目前中国政府正在努力与国际社会各国一道,捍卫和坚守受到民粹主义严重冲击的以全球化和一体化为基本原则的国际经济规则,正在为维护国际社会的核不扩散原则积极参与朝鲜核问题的解决。其二,2008年以来美国被迫进行的持续全球战略收缩表明,当今世界上已经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单独维护现有的或者创建一个全新的国际秩序。未来世界发展不取决于谁来主导,而取决于在众多经济和科技发达的地区间展开合作,共同应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挑战。而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完善现有国际规则,促进上述合作的中国方案。

目前的中国外交仍旧是不结盟和非意识形态化的外交。中国政府一方面排除了与俄罗斯建立军事联盟关系,将双方的关系保持在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水平,另一方面也拒绝了建立美中两国集团(所谓的G2或Chinamerica)共同管理世界的主张。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的基石之一。同时,目前最能体现中国外交非意识形态化的案例是,中国与国际社会一道为实现半岛无核化,对形式上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朝鲜实施了严厉的经济制裁。

目前的中国外交是以扩大对外经济贸易合作为张力和依托的外交。尽管21世纪以来中国的军事技术进步迅速,并导致了中国军力跨越式的壮大,但新世纪的中国外交从来不具有黩武色彩。一方面,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影响力迅速扩大得益于世界数一数二的货物贸易总额(2015年中国货物贸易总额4.1万亿美元,居第一位,美国为3.9万亿美元;2016年美国为37059亿美元,中国为36855亿美元,居第二位),以及巨大的海外投资能力;另一方面,中国对20国集团工作的积极参与,在各种经济一体化组织例如亚投行中的积极付出,都令国际社会刮目相看。中国政府大力推进的“一带一路”倡议,尽管步履艰难,隐含了巨大的投资安全风险和投资效益风险,但已经引起了全球性的关注。目前中国这种以经贸合作为张力和依托的外交已经深刻影响了有关国家的对华外交政策。

目前的中国外交仍然是一个地区大国而不是一个全球性大国的外交。显而易见,目前的中国外交主要集中在东北亚,东南亚和中亚等中国周边地区,与美国的外交博弈也主要是围绕这些地区的问题展开的。中国对远离自己疆域的全球性热点问题采取了明显的保持距离的中立立场,例如,中国既不参与乌克兰危机的调节,也对长达近七年的叙利亚危机保持中立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