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中美关系 贸易战 全球治理 COVID-19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郑羽 同济大学全球治理与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南海:中美之间最大的战略误解

2016-12-09

近年来中美两国之间的南海之争有愈演愈烈之势,双方在2016年夏季达到了准军事对抗的程度,极大地破坏了双方关系的全局,延缓和削弱了双方在一系列迫切问题上的合作,恶化了西太平洋地区和东北亚地区的局势,使近年来危机频频的国际社会更加动荡不安。一个令人苦笑的现象是,一直声称对南海岛屿争端不持立场的太平洋东岸国家,却在西太平洋海域与中国进行了一场空前激烈的外交与军事博弈。在笔者看来,中美之间的南海之争,或者说美国对中国南海行为的阻止与反对,根基于一个没有逻辑基础的误判,同时,它也可能是用来粉饰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必要性的伪命题。这个误判就是中国在南沙诸岛的填海造岛行为,意图在于控制南海的国际贸易通道,并以此建立中国在该地区的霸权。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证这一判断并无事实和逻辑根据。

S1.jpg

其一,误将中国的领土主权诉求认定为霸权诉求。众所周知,1949年以来,新中国面临着与周边诸多国家的领土纠纷。这些历史遗留问题是由于软弱的清朝政府和辛亥革命后的内忧外患导致不断丧失领土主权而积累起来的。这些纠纷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几乎所有争议领土都处于对方实际控制之下。近70年来,无论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经济和军事实力相对贫弱的时期,还是军事力量有了快速发展的21世纪,中国政府都基本没有用或者试图用武力解决领土争端,特别是20世纪90 年代以来,中国没有与任何一个邻国因为领土问题而发生军事冲突,更谈不上首先采用军事手段解决分歧。随着中国与大多数邻国陆路领土争端问题的解决(印度除外),以及中国对海洋资源需求的不断扩大,21世纪以来,中国开始着手解决与邻国的海洋领土争端问题。中国政府一边与有关国家进行磋商与谈判,一边在本国实际控制的岛礁开始必要的军事和民用设施建设。这些设施也能为国际贸易航道的安全提供保障。一个在理论上倡导并且在实践中坚持用和平谈判方式解决争端的国家,一个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面对几个比自己弱小得多的国家始终不肯动用武力解决争端的国家,更谈不上通过控制海洋通道谋求地区霸权。

S2.jpg

第二,中国实际上无法通过控制南海地区来控制西太平洋地区国际贸易通道。即使假设中国真的试图通过南海诸岛礁来控制该地区的海洋贸易通道,实际上也无法达到目的。这是因为,即便中国能够有效控制南沙群岛,并在此建立航母基地和空军基地,仍然无法以此为前沿基地有效控制马六甲海峡和拟开凿的泰国克拉地峡海域,因为此海域距离南沙群岛1500公里左右,距离中国大陆4000公里左右,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国都没有足够数量的航母编队和远程航空兵来控制上述海上枢纽。在中国封锁南海通道的情况下,很有可能在马六甲海峡地区被反控制,中国70%的对外贸易和石油进口何以为继?如果说美国没有能力用武力有效阻止中国在南沙群岛维护主权、填海造岛的行为,那么,在马六甲海域中国也没有能力在战争状态下保证本国商船的航行安全。在中国只有一支航母编队,美国具有11支航母编队的情况下,揣测中国谋求远洋霸权,令人难以置信。

最后,中国没有能力通过陆路通道的开辟完全取代对西太平洋海上通道的依赖。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国通过南海控制整个西太平洋海上通道的前提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自己完全摆脱对西太平洋海上通道的依赖。很明显,这根本无法做到。目前,中国与巴基斯坦合作建成的瓜达尔港已开始使用,中国正在筹划建设连接该港口与中国西部城市喀什的长达2000公里的铁路。很显然,在这一条国际运输通道全部建成后,即使撇开面临的各种安全风险不谈,它只是对中国西部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不能满足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庞大的进出口贸易运输需求。因此,对于一个有近14亿人口,经济发展对外贸易依存度很高的国家,西太平洋地区海上通道的安全首先对中国具有生死攸关利益。很显然,中国在西太平洋地区控制海上通道谋求霸权的国际行为,会造成地区局势的动荡,危及自己国际运输线的安全。

化解中美两国之间的战略互疑和战略误解,在战略磋商中达成战略谅解和利益协调,不仅能够造福两国人民,而且对于面临诸多共同挑战和危机的国际社会都是一个巨大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