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中美关系 贸易战 全球治理 COVID-19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徐洪才 中国欧美同学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2023:中国经济复苏之路不平坦

2023-02-02
徐.jpg

2022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120万亿元,按年均汇率计算约合18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达85698元(合12741美元),比上年实际增长3%;全年外贸增长7.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功不可没;在全球面临通胀压力的背景下,中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只上涨2%。

取得上述成绩的确来之不易,它主要得益于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一揽子”政策对冲了各种风险。展望2023年,市场普遍的预期是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而中国经济增速加快。

然而,当前中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特别是全球经济增长减弱将导致外需下滑,抑制中国扩大出口,同时中国经济恢复又会扩大进口,从而使外贸顺差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回落。这就需要进一步拉动内需,以实现经济平稳增长。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扩大国内需求”摆在新一年各项任务的首位,并强调“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原因也就在此。

相对而言,投资拉动经济见效快,但是副作用也很大。而消费是慢变量,需要持久努力才能得到提升。近年来,消费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例如2021年最终消费支出对整体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5.4%。但由于受疫情影响,居民收入增长放缓、预期下降,不敢消费、不便消费,存钱避险倾向上升。要恢复和扩大消费,就必须采取强有力措施,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增加消费场景。同时多渠道地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重点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消费。从中长期看,破除制约内需增长的体制机制障碍是重中之重。

现阶段,居民储蓄大幅增长,居民收入分化较大,中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不足成为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此外,住房资产在居民总资产中的占比偏高,房价波动带来的财富效应和挤出效应都非常显著。新的一年,扩大消费的关键在于增加居民收入。增加居民收入既要持续优化初次分配格局,健全再分配机制,也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从短期来看,在传统的“衣食住行”等消费领域,可以通过增加供给,来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此外,政府采取发放消费券、现金补贴等方式,线上线下相结合,依托平台设计电子消费券,增强消费拉动效应。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供给和需求是密不可分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当供给和需求形成良性循环时,解决增长的“内生动力”将会持续得到释放。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尤其要注重内需整体链条的培育与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构造以生产为出发点,经过分配、流通、消费和投资再生产的闭环链条。显然,投资不仅是国内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在投资方面,民间投资是中国经济内生增长动力的重要力量。但过去几年,在多重因素影响下,部分民营企业信心受到冲击。在促进中国经济整体平稳运行、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方面,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可以发挥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眼下,对于民营企业而言,首先是要提振其发展信心。对此政府可以通过引导绿色金融、科技创新、高精尖等领域政策适当向民营企业倾斜,支持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引导它们的投资更加低碳化、科技化。未来一段时期,要围绕加快补齐产业链的短板弱项改善供给质量,不断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更大地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为投资需求增长增添持久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