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中美关系 贸易战 全球治理 COVID-19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中国经济向内大转变

2020-08-20
McNally.jpg

随着新冠疫情深刻地改变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此前关于“去全球化”和经济“脱钩”将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预测——特别是中美之间——似乎正在成为现实。新冠疫情加速并强化了已有态势,削弱了全球一体化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然而,将这一过程简单描述为“去全球化”,甚至更深层的“脱钩”,则掩盖了其重要的复杂性。

全球化指的是经济日益一体化的过程。在当今时代,它的特征是自由贸易、资本自由流动以及全世界人民、政府和公司之间的交流不断增加。因此,去全球化代表的是一个单向解体过程,而“脱钩”更进一步,意味着经济(以及潜在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联系完全断绝。

毫无疑问,我们正在目睹民族国家重新被强调。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及其他民粹主义运动——无论在发达经济体还是发展中经济体——割裂国际联系并限制了移民,就是这种情况的体现。

尽管如此,全球市场和公司力量的拉动仍给世界带来强大的趋同压力。我们正在目睹的不是“去全球化”本身,而是过去40年中我们所见到的形式独特的全球主义的终结。这种全球主义的基础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以及二战后建立的由美国主导的自由主义国际秩序。

上世纪80年代,美国里根政府和英国撒切尔政府引入指导经济政策的新自由主义戒律。自那时以来,这种形式的全球主义相当稳定,并令全球尤其是亚洲地区有了极大发展。但它现在或许已被一个不稳定的过渡时代取代,这个时代显得功能失调,甚至出现危险态势。

新的过渡秩序将以深层次的矛盾为特征。一方面是方兴未艾的国家资本主义实践,以及对技术民族主义和国家安全的强调;另一方面是自由秩序的残存势力,以及强大的公司力量和全球市场机会。双方势同水火。这不是去全球化,而是国家资本主义与全球市场和公司力量碰撞的混乱过渡时期的开始。

没有一个国家比中国更能证明这个新时代带来的调整和变化。新冠疫情暴发之前,西方的一个共同话题就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正变得越来越以国家为中心。当然,在习近平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再度强调并且发展出了控制经济的新手段,但是,中国的私营部门依然充满活力,而且成为技术和组织创新的关键。

因此,中国政治经济的特点与其说是向以国家为中心的经济治理倾斜,不如说是在建立一种更加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我们目前看到的,是上世纪90年代采取的出口拉动增长战略正不断向由国内消费、本土技术进步和城市化拉动增长转变。

在5月下旬结束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上,习近平主席阐述了这种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国内市场将起“主导”作用:“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

习近平的讲话表明,中国正在努力减少对国际贸易和投资的依赖,制定更加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在疫情破坏了国际市场和美国奉行“脱钩”政策的双重影响下,中国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着不利环境。尽管如此,这种战略仍有意识地对加强与外部世界互动保持开放。按照习近平的说法,让全球化朝“开放性和包容性”方向发展依然是一个主要的目标。

采取这种避险战略说明,新的全球态势是一种更加不确定和混乱的秩序,虽然仍存在着市场开放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要素,但摩擦有可能进一步加剧。事实上,鉴于新冠疫情给经济造成冲击,中国的外部需求在未来两三年内可能无法恢复。因此,着重于打造国内需求和本土技术的战略就显得意义重大。

尽管出口仍占到中国GDP的30%,但国内消费已经提高到了一个关键水平,成为中国目前最重要的增长动力。最关键的是,中国的中产阶级人口与欧盟居民人数大致相当。中国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而且这个国家已经建立了具有强大制造能力的完善工业体系。

中国努力向由国内消费驱动增长转型已经快十年了,现在更是快马加鞭,因为中国领导人担心疫情消退之后全球经济进一步碎片化。政府最近宣布的政策包括一项新的经济刺激计划,重点是发展技术能力。该计划的目标是在截至2025年的六年内投资约1.4万亿美元,实现对美国的技术独立。

这套计划将为各行各业提供支持,包括无线网络,以及为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提供支撑的大数据中心。预计,华为、阿里巴巴、腾讯和商汤科技等民营科技巨头都将推动这项新基础设施规划的执行,而美国公司不太可能从中获益。与以往侧重于桥梁和高速公路等“粗笨基础设施”不同,这一新数字基础设施规划的目的是鼓励国家的领先企业开发尖端技术,提高在全球的竞争力。

支持国内消费也是中国总理李克强帮助中小企业维持运营的政策目标,其政策措施包括免税、降息和减免社会福利基金缴纳。更短期的措施包括投入4万亿元为陷入困境的工厂和商家削减成本。

这些措施有可能是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经济救助计划。除了已经宣布的额外财政支出和政府债券发行,政府还将追加2万亿元支出。正如李克强在202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最后一天指出的,新的促增长措施重点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

新冠疫情和与美国的竞争加剧都在推动中国的政治经济快速转型。寻求更多经济与技术上的自给自足,这种转变有可能改变全球的经济格局。

当然,中国并不是唯一寻求更多规避全球经济冲击的国家。多数大型经济体或经济集团都会更重视经济上的自给自足。不过,有中央政府发挥力量,中国的政策在未来几年内可能更有效、更明显。

事实上,如果中国能够成功加快转向依靠内需和自主创新,那么,它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可能会实质性加强。在这种情形下,中国是沿着附加值阶梯向上攀升的,附加值低的活动将被转移到东南亚和南亚,而中国则成为全球关键技术生产和开发的一个中心节点。

而且,与技术日益成熟相伴的,是一个面积与欧洲大陆相仿且不易受到外部干扰的消费市场。至少在近期内,中国经济决策的战略意图是对冲全球持续不断的割裂风险,同时保持它对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的参与不受影响。如果成功的话,中国将摆脱其“世界工厂”角色,转而成为世界上最大最精细的消费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