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中美关系 贸易战 全球治理 COVID-19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付兵涛 中国农业银行战略规划部研究员

从一季度金融数据看当前中国经济喜与忧

2016-05-04

中国一季度经济数据近日揭晓,普遍的解读是回稳迹象明显,经济迎来小阳春。但也有人认为复苏基础并不牢固,不宜过度乐观。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运行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关于中国经济走势的不同视角。

银行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空前,但部分资金存在空转之忧

一季度中国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4.67万亿元,创历史新高,但并没有都进入实体经济。证据有两个,一是一季度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2.1万亿元,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来自银行信贷的资金一季度仅为1.5万亿元。而历史上,除2009年以外,前者一般是小于后者的。二是一季度贷款需求指数为公布数据以来的同期最低。这意味着,今年一季度企业的贷款需求并没有明显增加,新增贷款创新高,更多源于供给侧的银行在利差收窄背景下希望“以量补价”。

这些多出来的企业“闲置”资金,很可能会进入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推升资产价格。今年以来中国国内一线城市的房价飙升、3月份以来的股指回升,估计与此都有关系。不过,无论这些资金是否在短期内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企业现金流改善是显而易见的,2009年一季度的天量贷款推动了当年经济增速从二季度开始快速反弹,今年一季度的天量融资,势必也会推动经济在二季度继续回升。

货币供应回升缓解通缩压力,但中国经济整体仍在加杠杆

一季度,受降准导致货币乘数扩大、贷款多增、外汇占款降幅收窄等因素影响,货币供应量增速比去年同期明显回升,大大缓解了通缩压力。一季度,CPI涨幅同比回升、PPI降幅收窄,GDP平减指数为0.46%,扭转了去年持续四个季度为负的局面。但是,随着M2增速持续回升,M2与GDP名义增速之间的缺口(被称为货币剩余)越来越大。2015年货币剩余为6.88%,创2009年以来年度新高。今年一季度略有下降,但仍远高于正常水平。货币换个角度看其实就是经济的负债,M2增速持续远高于GDP增速,意味着经济的整体债务杠杆率还在攀升,这与今年的“去杠杆”目标任务相背离,加剧了潜在的金融风险。

虽然,受产能过剩和输入型通缩的压制,超额货币投放尚不至于在今年带来较大的通货膨胀风险,但春节以来大蒜、冬瓜、大葱等部分小宗农产品价格非理性暴涨,其中固然有气温偏低导致相关产品供给收缩的冲击,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受货币宽松推动,大量资金四处寻找投资机会,大肆炒作。

M1增速反超M2预示企业投资预期改善,储蓄存款持续减速显示居民消费喜中带忧

M1余额增速连续回升,且明显高于M2增速。这意味着企业活期存款比重上升,企业对后续市场需求和投资前景更加乐观。从制造业PMI分项数据看,一季度购进价格上升、产品订单回升而产成品库存降至历史低位,企业补库存意愿明显提升。

但M2增速低于M1增速,主要还是因为居民储蓄存款增速放缓。3月底居民存款余额同比增长6.8%,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2.2个百分点。一季度居民存款增速回落的原因,应该主要是受居民收入增速回落影响。今年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7%,比2015年同期回落2.4个百分点。收入决定支出,收入增速回落,必然带来居民消费增速放缓。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同比增长7.1%,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0.2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一直是这几年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如果消费增速出现大的下滑,经济稳增长将会更加困难。

综合判断,得益于超常规的融资增长、政府投资加码等因素,中国经济一季度呈现明显的边际性改善,而且这种改善在3月份更加明显,4月份以来仍在持续,并且可以维持到6月份。经济回升的代价是货币超发、杠杆攀升和结构恶化,因此长期可持续性存疑。考虑到总体通胀压力不大,特别是一季度经济增速实际上仍在下滑,预计中国国内货币信贷总体宽松的格局不会改变,政府性投资(如专项建设基金)也会继续加码,但同时会采取更有力措施稳定民间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