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阿富汗:现实还是幻想?2025-10-11
张志新(Zhang Zhixin)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
特朗普威胁要夺回巴格拉姆空军基地,以获取阿富汗丰富的矿产资源,并牵制中国等国。这是代价高昂的幻想。特朗普签署了2020年《多哈协议》,他的转向说明其外交政策是受政治报复心驱动。
美国不断施压和征加关税的背景下,中印关系解冻2025-10-11
利奥纳多·迪尼奇(Leonardo Dinic) 克罗地亚研究所(CroAsia Institute)顾问
经过多年的互不信任,中印两国正在谨慎地重建关系,包括重启边境谈判、恢复航班、复苏贸易,而特朗普对印度商品征收高额关税更加速了这一进程。华盛顿的选择性做法非但没有孤立莫斯科的合作伙伴,反而似乎让这两个亚洲竞争对手走得更近。
危险的美国国内地缘政治2025-09-30
卡拉·诺洛夫(Carla Norrlöf) 多伦多大学政治学教授,大西洋理事会非驻地高级研究员
当今美国政坛最激烈的斗争并非在两位总统候选人之间,而是发生在各州之间——这些州掌控着决定国会席位的选区地图。
特朗普“后院”政策呈现新特征2025-08-13
王友明(Wang Youming)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特朗普再次入主白宫后,推行以交易主义为原则、关税施压为手段、全方位服务于“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后院”新政,在意识形态、战略重点、实施手段、优先事项等方面呈现新特征。
2023年中东地缘政治先缓后紧2024-01-02
贺文萍(He Wenping) 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
从沙特和伊朗同意恢复外交关系,到以色列与哈马斯爆发新一轮冲突,2023年的中东地缘政治发展脉络可谓“先缓后紧”。
冲突的边界2022-05-12
安刚(An Gang)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特约专家
乌克兰危机是一场没有边界的冲突,打开的不仅是又一个战争泥潭,更是漫无止境的恶性竞争和秩序重组。
- 俄乌战争爆发,中美应当如何改善关系?2022-04-08
袁征(Yuan Zheng)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或许拜登政府短期内放缓对华施压,但美国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对华遏制政策。
- 如何看待俄乌冲突?2022-03-14
王义桅(Wang Yiwei)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
俄乌战争也许将以乌克兰最终被迫作为中立国家而结束。这意味着欧亚互联互通将形成乌克兰分界线,俄罗斯无法融入欧洲,转而重点经营远东,加大对华经济倚重。
- 朝鲜半岛局势再现紧张迹象2022-02-15
王付东(Wang Fudong) 山东社科院国际经济与政治所副研究员
朝鲜半岛紧张会升温,但不会回到过去。朝鲜目前的举动仍是2018年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战略路线的新表现,核心仍是对美交易。
中美印需跳出地缘政治博弈陷阱2021-06-21
何亚非(He Yafei) 前外交部副部长
中美印三角关系需要放在全球地缘政治竞争和博弈加剧、国际权力结构变化的大背景下来审视。美印战略目标的契合催生了相互利用的准结盟关系。
百年变局开启新征程2021-03-01
何亚非(He Yafei) 前外交部副部长
百年变局进入加速期,各种全球性难题交叉叠加,给人类带来史无前例的严峻挑战。
中澳关系恶化的原因和性质2021-01-07
宿景祥(Su Jingxiang)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荣休研究员
澳大利亚莫里森政府对中国的攻击是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中澳冲突不是暂时的,而是长期的、战略性的。
后疫情时代的地缘政治2020-10-15
约瑟夫·奈(Joseph S. Nye) 哈佛大学教授
对当前疫情的长期影响进行评估,并不是对未来的准确预测,而是权衡各种可能性和调整当前政策的一场演习。在展望2030年的国际秩序时,有五种场景跃然而出。
美国结束南海“中立”立场2020-08-20
理查德·加瓦德·海德林(Richard Javad Heydarian) 菲律宾理工大学地缘政治讲席教授
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一直小心翼翼地在南海主权问题上保持中立。然而,特朗普政府似乎准备颠覆这一政策。
- 中国的南海政策变了吗?2020-08-08
胡波(Hu Bo) “南海战略态势感知计划”主任
如果在南海问题上一味反对、孤立中国,必然会使中国认为“无论做什么,都无济于事,相关方也都不会认可”,这反而可能刺激其南海政策进行重大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