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旅行法”:糟糕的主意?2018-02-01
郝志坚(Dennis V. Hickey) 密苏里州立大学杰出教授
2018年1月9日,美国国会众议院以口头表决的方式通过了《台湾旅行法》(H. R. 535)。这项法案应当在参议院遭到否决,因为它轻率、无谓且充满挑衅意味。
国际反恐不能只算经济账2018-01-26
王震(Wang Zhen)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中东学会常务理事
美巴之间的分歧并不在于反恐本身,而在于对未来阿富汗局势的认识和理解。特朗普政府可以让巴基斯坦成为美国阿富汗反恐政策失败的“替罪羊”,但这并不能解决阿富汗问题。
中国的“锐实力”:幻想、误读和误对2018-01-26
陶文钊(Tao Wenzhao)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美国研究所研究员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长,中国对外部世界也是必定会产生影响的。中国的文化也要走出去,如同中国的产品、技术和资金一样。“锐实力”的说法表明作者对中国的影响太过敏感,“警惕”过分。
伊核协议应保护而非撕毁2018-01-26
贺文萍(He Wenping) 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
如果撕毁伊核协议,不仅对当事国伊朗不利,对美国及其中东盟友以色列和沙特同样不利,对国际核不扩散努力也是一个沉重打击,其最终结果只会是负面和多输。
习近平外交思想开创中国外交新时代2018-01-23
尹承德(Yin Chengde)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研究员
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中国外交从成功走向成功,对维护地区与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也起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 董建华先生在美国中国总商会年度晚宴的致辞(2018年1月17日)2018-01-23
董建华(Tung Chee Hwa) 中美交流基金会主席
崔大使、章大使、徐辰会长,女士们,先生们,晚上好。请允许我从中美关系问题讲起。当今的中美关系,开始于1972年尼克松总统和毛主席在北京会面的时候。从那时以来,八位……
美中关系注定要反复吗?2018-01-11
埃里克•法恩斯沃思(Eric Farnsworth) 美国美洲委员会暨美洲协会副主席
美国政策制定者必须意识到,未来最有效的出路不是制造与中国的持续冲突,而是专注自身竞争力,恢复国民的团结意识,摆脱当前政治周期,重新成为他国愿意并且可以效仿的市场开放政治民主的表率。
特朗普对华变脸是被助手挟持?2018-01-10
马世琨(Ma Shikun) 人民日报高级记者
特朗普总统日前批准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称中俄是侵蚀美国安全和经济利益的“修正主义国家”。而执政近一年来,正是特朗普本人对世界现状和国际规则随心所欲地“加以修改和重新审查”。
2017:中国外交活跃的一年2018-01-08
沈大伟(David Shambaugh) 乔治·华盛顿大学艾略特国际事务学院席格尔亚洲研究中心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教授,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杰出客座研究员
2017年应被视为中国全球外交标志性的一年。回顾这一年,中国在世界事务中巩固了其大国地位,并向世界承诺维护现有的国际体系。
- 当代中国外交的若干基本特征2018-01-05
郑羽(Zheng Yu) 同济大学全球治理与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它将成为怎样的国际角色、怎样运用国际能力和军事力量、主要与谁合作,成为针对中国外交的世纪之问。本文通过扼要梳理中国外交最基本特征对此作了简要回答。
2017年中国外交图景2018-01-04
俞邃(Yu Sui) 中国当代世界研究中心教授
2017年是中国为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营造良好外部环境的一年。
美国对华政策需要作出几大改变2018-01-04
王帆(Wang Fan) 外交学院副院长
美国需要改变过去的一些传统做法,调整美国的对华政策。
中国修正主义大国预言的自我实现2018-01-03
齐思源(Vasilis Trigkas) 清华大学“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访问学者
无论是考虑到后现代的文化熏染还是权力平衡,中国的行动都不足以将它定性为修正主义大国。两国外交人员应努力确保特朗普有关中国是修正主义大国的声明不会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
特朗普对“一带一路”的立场左右摇摆2018-01-02
彼得•比特纳(Peter Bittner)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讲师
毫不夸张地说,特朗普总统的亚洲“政策”缺乏连贯性,其政府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上的最新表态正在变得语带敌意。
- 津巴布韦政治变局及中国之应对2017-12-28
贺文萍(He Wenping) 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
津巴布韦政治变局纯属津国内政,中国坚持了“不干涉内政”原则。中津合作已平稳度过津政治变局,迈向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