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资本主义经济模式正发生历史性嬗变2025-11-03
王磊(Wang Lei)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近期特朗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新举措,这些举措正从根本上改变美国私营部门与政府之间的关系。随着美国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嬗变,世界经济运行的底层逻辑悄然生变,政府和市场、发展和安全、本土化和全球化等矛盾关系将面临深刻重塑。
釜山元首会晤引领中美关系进入“再校准”阶段2025-10-31
孙成昊(Sun Chenghao)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吴科希(Wu Kexi)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助理
10月30日,中美元首在韩国釜山举行会晤。这场会晤既是今年以来双方密集互动的关键节点,也是中美关系在重要十字路口的一次方向性“再校准”。在经历关税摩擦、科技管制以及舆论对抗之后,中美关系并未滑向失控,反而通过高层互动重塑互信与稳定。峰会再次展示出元首外交在中美关系中的战略引领作用,向双方乃至全球释放出稳定预期与合作信号。
“战略冲击”:特朗普的中印之怨2025-10-30
理查德·加瓦德·海德林(Richard Javad Heydarian) 菲律宾理工大学地缘政治讲席教授
特朗普的保护主义政策和咄咄逼人的外交损害了美国与包括印度在内的主要盟友的关系。印度的回应是寻求与中国建立更紧密关系。中印关系缓和标志着亚洲大国将引领全球秩序向更加多极化的方向转变。
高市外交、特朗普访日及中日美关系2025-10-30
张云(Zhang Yun)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高市执政和美日同盟强化对中日关系构成巨大挑战,但也要看到高市外交的内外制约因素。中日关系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积极寻找增长点、不断培育中日关系的内生动能非常重要。
欧洲究竟想从中国得到什么?2025-10-28
塞巴斯蒂安·康丁(Sebastian Contin Trillo-Figueroa) 中欧顾问/战略家,香港大学亚洲全球研究院研究员
欧洲未能制定连贯的对华战略,在伙伴关系、竞争和对抗之间摇摆不定,目标也不明确。冯德莱恩的 2025 年盟情咨文没有实质性提及中国,标志欧盟对华政策的崩溃,暴露了其在美国压力和中国影响下的战略瘫痪。
特朗普2.0的“唐罗主义”具有进攻性2025-10-25
赵明昊(Zhao Minghao)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中国论坛特约专家
不应简单地用“收缩”去概括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外交政策。美国确实希望减少其维护国际秩序的负担,但在西半球事务上特朗普政府想要的是“扩张”。
美国不断施压和征加关税的背景下,中印关系解冻2025-10-11
利奥纳多·迪尼奇(Leonardo Dinic) 克罗地亚研究所(CroAsia Institute)顾问
经过多年的互不信任,中印两国正在谨慎地重建关系,包括重启边境谈判、恢复航班、复苏贸易,而特朗普对印度商品征收高额关税更加速了这一进程。华盛顿的选择性做法非但没有孤立莫斯科的合作伙伴,反而似乎让这两个亚洲竞争对手走得更近。
周边国家相信中国对和平的承诺吗?2025-10-10
恩里科·格洛里亚(Enrico V. Gloria)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系博士生,菲律宾大学迪利曼分校国际关系助理教授(休学假)
中国领导人视和平为“必然”,而东南亚国家的反应各不相同,一些地方谨慎乐观,另一些地方则极不信任。鉴于中国将周边外交置于外交政策的核心,判断其和平承诺可信度的最佳途径便是东南亚国家的感知和经验。
全球治理倡议与新多边主义2025-10-09
顾宾(Gu Bin)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
新多边主义植根于二战结束时建立的联合国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在摒弃美式霸权思维的同时,代之以协商共治的东方智慧,体现“基于美式,超越美式”的守正创新思路,代表全球治理的未来。
中印关系正常化进程为何能持续?2025-10-02
古拉姆·阿里(Ghulam Ali)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博士,曾任香港亚洲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印关系正常化背后的动力源于两国务实地调整双边关系。无论美国与印度或中国的关系如何发展,中印关系正常化进程都可能持续下去。
日本的三条权力之路2025-10-01
周生升(Zhou Shengsheng) 东北亚研究中心和外交政策研究所研究员
李美仪(Li Meiyi) 早稻田大学本科生
在即将到来的自民党选举中,无论谁成为领袖,都将决定日本未来是建设性地参与地区事务,还是进一步加剧对抗态势。
特朗普2.0对华政策变化与走向2025-10-01
吴心伯(Wu Xinbo)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美国研究中心主任
第十二届北京香山论坛于9月18日至19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在论坛开幕前的“香山视界·高端对话”中,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吴心伯教授与美国国防分析研究所研究员施灿德(Chad L. Sbragia)围绕“大国正确相处之道”展开对话。
危险的美国国内地缘政治2025-09-30
卡拉·诺洛夫(Carla Norrlöf) 多伦多大学政治学教授,大西洋理事会非驻地高级研究员
当今美国政坛最激烈的斗争并非在两位总统候选人之间,而是发生在各州之间——这些州掌控着决定国会席位的选区地图。
特朗普2.0中美关系新特征与印太战略的空心化2025-09-27
达巍(Da Wei)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关系学系教授
第十二届北京香山论坛9月18日至19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在论坛开幕日主题为“大国关系走向”的分组讨论结束后,达巍教授向中美聚焦北京编辑部详细阐述了特朗普再次执政240多天以来的对华政策演变、执政团队的风格以及印太战略走向。达巍教授认为,短期内,中美关系的基调仍是寻求稳定为主。特朗普政府寻求在韩国APEC峰会期间与中方会晤,最有可能的成果是关税下调与双方重建交往机制。另外,受国内政治和全球战略的影响,特朗普2.0时期的印太战略有空心化的趋向。
如何看待美国外交政策偏好之变2025-09-23
李岩(Li Yan)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办公室(高端智库办公室)主任、研究员
从针对全球、不分敌友的“解放日”关税战,到以稀土换军援、以赴美投资换解除制裁等赤裸裸的交易主义倾向,再到通过胁迫甚至威胁动武来重新划定领土边界,如此种种,似乎正将美国外交政策的既有特征和运行模式付之一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