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中美关系 贸易战 全球治理 COVID-19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沈联涛 香港大学亚洲环球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 肖耿 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会长

国家安全的经济成本

2020-08-03
沈联涛.jpg

透过相互关联的全球经济、社会和地缘政治被破坏,新冠危机暴露出有关治理体制是何等的脆弱与不公。而不断升级的国家安全威胁,亦凸显了解决这种系统性脆弱与不公的难度。

哈佛大学的丹尼·罗德里克在2007年提出了全球经济的“不可能定理”,即民主、国家主权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从根本上说是不可兼容的。“我们可以把三个当中的任何两个结合在一起,但永远不可能同时全部拥有它们。”

要了解社会、经济和国家安全政策如何纠缠于此等困境,想想香港的经验就够了。英国殖民统治以来,“积极的不干预主义”政策令这座城市实现了经济增长。香港的殖民长官知道,当地相对较小的市场、制造业和贸易量,意味着通向繁荣的最可靠路径是承诺开放,而不是实施有针对性的发展战略。

他们是对的。今天香港拥有世界最繁忙的港口之一,而且长期以来一直允许资本、信息和人员自由流动。接近于零的关税和超低税率使这座城市得以成为全球金融中心,以及世界最大股票债券融资市场之一。从一开始,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就包括与香港进行更深入的经济合作,这为香港增添了活力。

然而,与发达经济体一样,全球化带动的经济繁荣掩盖了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随着制造业向中国内地转移,许多工作岗位失去了,不仅是工厂的岗位,还包括物流和后勤服务岗位,其结果是中产阶级空心化。如今,当地的基尼系数为0.539,相比之下美国为0.411(是主要发达国家中最高的)。基尼系数为零代表最平等,1代表最不平等。

曾经一度,香港在采取不干预主义经济立场的同时,在社会政策方面也是放任的。但1967年的暴动——由劳资纠纷演变成一场反对英国统治的大规模示威活动——迫使政府建造了大量廉价公屋,以缓和工人的不满。但这种方法是有缺陷的。今天,近45%的香港居民仍住在是公租或补贴房内,与之对比的是中国内地90%的家庭至少有一所自己的住房。

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并不容易,尤其是因为国家安全风险在上升。香港经济之所以能够发展,是国家安全成本几乎为零,这是中美和平交往的一个副产品。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让这种情况开始转变,它凸显了低成本武器与高成本反恐防御之间的不对称,而这种防御无论如何都是必要的。

近年来数字技术扩散所构成的风险也具有同样的不对称性。发动网络攻击的成本很低,但却可以摧毁整个金融、信息或防御系统。

正如罗德里克的三元悖论所显示的,这种风险迫使政府要做出权衡。 国家安全问题注定影响经济政策,其结果却不一定会加剧提供解决社会不平等所需资源的紧迫感。

当经济政策无法提供合理的社会公平,比如让大家有自己的住房和优质的工作,内部的安全风险就会上升。的确,与美国和其他民主国家一样,在香港,许多工人和年轻人抵制现有政治建制,接受地方主义和民粹主义思想,少部分人甚至抗议国家机构。而这种趋势通常会导致混乱和暴力,迫使政府采取恢复秩序的强硬行动。

对香港来说挑战更为复杂,因为它是中国与敌意日盛的美国之间的一个金融门户。正如罗德里克所指出的,中美之间的对抗主要是由国家安全问题来决定,以至于经济有可能成为地缘政治的“抵押品”,更糟的,是促使这种战略对抗加剧和扩大。

美国将金融武器化就是这一风险的例证。自从所谓反恐战争开始以来,美国一直利用私人部门和银行,将特定行为者与国际金融体系隔离开来。近年,美国广泛依赖二级制裁,就连法国和德国都在考虑如何摆脱它的金融主导地位,包括建立一个替代性全球支付系统和一个欧洲基金,以便能同受到美国制裁的国家继续贸易。

随着美国对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和个人实施金融制裁,中国开始担心香港会充当“特洛伊木马”,被美国利用来破坏中国的政治稳定,包括国家安全措施。毕竟,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明确目标不仅是保护美国人和他们的生活方式,还有促进“美国在全球的影响力”。

中国的担忧也许正在成为现实。美国最近通过了《香港自治法案》,该法案允许对“因香港及其他目的而参与削弱中国应尽义务的外国人”实施金融制裁。换句话说,美国正在利用金融系统惩罚参加对香港制定实施新国安法的中国官员。

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的政府还曾考虑破坏港币与美元挂钩。所幸,美国领导人认为挂钩更好,因为鉴于香港的世界第四大外汇交易中心地位,脱钩会威胁到整个美元支付系统。

考虑到中美对抗的轨迹,这一决定并不让人感到多么安慰。对国家安全的日益强调将进一步损害全球贸易和投资,导致资助社会政策、解决不平等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资源减少。这是全球共同的悲剧,而且无法保证人们认清这一点就能改变结果。

全文翻译自报业辛迪加(Project Syndicate),原文标题“The Economic Costs of National Security”(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