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中美关系 贸易战 全球治理 COVID-19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迎来50周年的东盟不会发生巨变

2017-08-24
S2.jpg

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会议几乎一直会让人产生提及南海争端的期待,以至于衡量一届会议成功与否的标准被简化为最终官方声明就南海问题的措辞是否足够强硬。但是考虑到东盟年度会议涵盖议题的广度和深度,这种简化既令人遗憾又有失公允。

在东盟迎来历史性的50周年纪念之际,菲律宾成为轮值主席国,主持今年的东盟会议,批评者攻击菲律宾领导层未能带领东盟10国就南海问题出台措辞强硬的声明,尤其是其传统的东盟外长会议共同声明(AFMMJC)。但是,如果回顾一下从2011年(这一年菲律宾和中国之间爆发了礼乐滩事件)至2017年东盟外长会议共同声明就南海问题相关措辞的演变,我们不难发现,这一议题的重要性以及官方声明对南海问题的表述都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南海问题依然是东盟与中国关系间的一个关键变量,但并非决定性因素。关于当前事态能否持续下去,目前仍未有定论。目前来看,扩大并深化经济纽带似乎正在弱化领土和海洋争端的相关性,尤其当双方不断努力进行争端管控和信心建立时。

共同声明为东盟提供了一个平台来阐明共同立场或共识,如果各方达成共识的话,或者共同声明至少可以反映日渐突出的关切点。共识与(一些成员国的)关切点之间的区别在措辞上表现得非常明显。例如,在2017年的共同声明中,东盟外长称:“我们就南海相关问题展开了广泛探讨,注意到一些外长对该区域的造岛活动表示出关切。”这显示出,对南海造岛活动的担忧不是所有外长的关切,可见即便是主权声索国,其能力也有限(应当注意到,南海主权声索国之一的马来西亚是2015年东盟会议的轮值主席国)。

(一些外长表达的关切)这一重点在2015年和2016年的共同声明中也有体现。虽然如此,但其他外长允许这种关切在最终声明中被正式表述这一事实显示出东盟各国在南海问题上的联系(被动或主动),虽然不与南海接壤的部分成员国与争端并没有直接关系。虽然东盟的本质和特点可能不会发生迅速转变,但随着情况变化,这种联系未尝不能进化为东盟成员间的一致性。

2017年共同声明中的“注意到关切”这句话与前些年相比被认为是相对温和的表述,2011年的共同声明是“对近期事件表达了严重关切”,2014年共同声明是“(我们)依然对近期发展表示严重关切”,2015年和2016年共同声明中是完全相同的“对近期和当下的发展依然保持严重关切”。无疑,“严重关切”要比“注意到关切”强硬,但为弥补后者不足而插入的“我们就南海相关问题展开了广泛探讨”等语句可能也无法取得预期效果。顺便说一句,这句插入语取自2015年的共同声明,与2011年的“我们进行了深度探讨”异曲同工,都要比2013年的“我们对情况进行了探讨”来得强硬。

然而,除了相对软弱的“注意到关切”这种语句,2017年的共同声明保留了前几年声明中的所有其他要素。它将南海地区的造岛活动描述为“侵蚀了信任和信心,加剧了紧张局势,可能破坏地区和平、安全和稳定”,该语句也出现在2015年和2016年的共同声明中。有趣的是,内陆国家老挝——该国的贸易、投资和援助高度依赖中国——主持了去年的东盟会议。这次会议继承了其前任(2015年)主席国马来西亚对南海问题的表述,这显示出东盟主席国都会尽全力去平衡国家利益和自身对联盟的承诺,这与很多普遍的误解相反。

2016年的共同声明还强调了“非军事化”,这明显指向近期一些声索国尤其是中国在占领地物上修建或设置军事设施的行为。这一措辞在今年的共同声明中被再次提及。对造岛活动的表述首次出现在2015年,并在随后两年的共同声明中被保留。这在某种程度上呼应了中国始于2014年并一直延续到2016年的大规模造岛活动。此外,“重申维护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性”,“保持克制”,“根据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和平解决争端”都在2011年至2017年的共同声明中反复出现(除了2012年,这一年未能出台共同声明)。“维护航行和飞行自由”的重要性也于2011年被提及,并在2014年至2017年被反复引用。

虽然如此,东盟外长会议共同声明对南海问题表述的演变过程是一个饶有兴味的混合体,即强硬的口头立场和后来的撤回前言。例如,“避免会令事态复杂或升级的行动”没出现在2011年和2013年的共同声明中,但在2014年重新出现,并在随后的共同声明中被反复提及。但是,避免“诉诸威胁使用武力或使用武力”出现在2013年和2015年,但在2016年和2017年被删除。2014年的共同声明提到了将“友好对话、协商和谈判”作为解决争端的和平方式之一,但这一表述在随后的共同声明中消失不见,而法律手段(如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带来的明显利益开始占据优先地位。

话虽如此,共同声明中还是存在一些显著的一以贯之的表述:2011年至2017年的共同声明(除了未发表共同声明的2012年外)似乎都承认东盟与中国进行接触以解决南海争端的重要性,尤其是通过诸如《南海各方行为宣言》(DOC)和“南海行为准则”(COC)等机制解决争端。2011年的共同声明“重申了行为宣言(DOC)的重要性和持续的相关性”,“强调了在东盟和中国之间开展持续的建设性对话的重要性”,并“期待就行为准则(COC)展开深入探讨”。

随后的共同声明着重强调了“全面、有效执行行为宣言(DOC)”的重要性,这或许是指一些声索国对2002年行为宣言选择性执行的做法。检视过的所有共同声明都重申了尽快达成并落实行为准则(COC)的重要性,而2015年的共同声明加入了“有效的”这一形容词,该形容词在2016年和2017年的共同声明中得到保留。这体现出东盟不仅想要就原则或纸面协议尽快达成一致的愿望,还体现出其希望尽早达成能被所有相关方切实遵守和执行的协议。

然而,2017年的共同声明中并未出现“尽早达成”行为准则(COC)的表述,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被各方认可的时间表”,这意味着东盟推动达成备受期待的行为准则的努力开始减速。更长时间的谈判是否会达成更有效的准则还有待观察,但批评者认为,东盟推动行为准则步伐减缓是今年东道国工作的一个重大缺陷。

总而言之,南海问题依然是东盟和中国关系中的一个重要议题。除了柬埔寨担任轮值主席国的2012年之外,东盟就南海问题的大部分关键表述都在共同声明中得到了体现和延续,无论当年的轮值主席国是否为主权声索国,也无论该国与中国的关系或远或近,正如2016年的轮值主席国老挝和今年的轮值主席国菲律宾所表现出来的那样(考虑到中菲关系的回暖)。

但这并不一定就证明了轮值主席国拥有抵抗来自国内外多方压力的能力,相反这更多地显示出成员国日益将东盟置于中心地位的意愿,以及推动地区共同利益而非仅仅维护狭隘、赤裸裸的本国利益的意愿。在大国竞争和一些成员国与大国存在利益纷争的语境中,这种意愿格外明显。同样,虽然一些人批评菲律宾未能在2017年的主席声明和东盟外长会议共同声明中提及南海仲裁案,但这或许意味着菲律宾意图避免将双边关系事务转化为牵连东盟和其关键对话伙伴的地区议题,尤其是在东盟还未就南海问题达成一个坚实的共同立场时。这种决策将如何影响国际法和地区地缘政治,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