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中美关系 贸易战 全球治理 COVID-19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加强”核武库、裁军与确保摧毁:解读美中核政策

2017-02-13

去年圣诞节前,当选总统特朗普的一则推文震惊了国内的安全观察人士。他表示,“美国必须大力加强和扩大核能力,直到全世界能感觉到核武器的存在”。评论家们既纳闷又担忧,这是否说明在奥巴马政府努力削减美国核武库,并减少对它的战略依赖后,特朗普希望开始新的一轮核军备竞赛?在与某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一次离线谈话中,据说这位当选总统确认:“让它成为军备竞赛吧。我们将在每个回合打败他们,把他们全部拖垮。”

S1.jpg

特朗普发表有可能引发新一轮核军备竞赛言论的次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试图为这一言论降温,称“中方一贯主张并积极倡导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拥有最大核武库的国家对核裁军负有特殊和优先责任,应继续率先大幅度实质性削减核武库,为最终实现全面彻底核裁军创造条件”。

尚不清楚特朗普打算如何把“加强和扩大”核能力转变成为政策。在奥巴马总统领导下,美国已经启动了一个为期30年、耗资1万亿美元的核力量现代化计划。与此同时,中国表面倡导要彻底实现核裁军,背后也在作同样的努力,以确保自身核威慑的可靠性,尽管它的规模要小得多。鉴于对核武器作用的意外重视以及美中两国持续竞争的前景,更多地了解两国的核政策与核能力是有必要的。

人们通常认为,任何核对抗,无论大小,都是世界末日。但美国的核政策为小当量“战术”核武器和阻止非核攻击保留了一席之地。战略核武器是大当量武器,它是通过发出全球核毁灭的威胁来防止这一浩劫。战术核武器则是战场上使用的低当量武器,其设计不是用于威慑,而在于它高于常规武器的军事效用。

奥巴马总统的《2010年核态势回顾》在阐述全球彻底核裁军的总体目标时,特别指出“仍存在极少数的突发情况,让美国的核武器有用武之地,威慑针对美国或盟国及伙伴国的常规或生化武器攻击”。这一政策是冷战遗留下来的,当时的作战规划建议,如果不诉诸有限的、首先使用的战术核武器,北约将无法击败苏军的常规进攻。当时苏联的常规力量(坦克、步兵、飞机)在数量上占有极大优势。就在过去一年,人们还猜测奥巴马总统会考虑宣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但最终看来,美国还将保留在小范围、作战情况下使用核武器的权利。

对中国来说,自1964年成为核国家以来,它避开了美苏异乎寻常的核军备发展,使外界对一个崛起大国的诸多理论预言落空。尽管已经拥有世界第二大经济规模和一支庞大的现代化军队,“犁头基金会”估计,中国核武库规模在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只是倒数第二,弹头不超过300枚,而美国核武库里的弹头有接近7000枚。

与美国不同,中国不认可战术核武器在战斗或赢得有限冲突中的潜在作用。一般认为中国只保留了战略核武库,专门用于阻止别国的核压制或核威胁。按中国政府的说法,中国奉行的克制核政策是基于“精干高效的威慑力量”, 中国“始终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不与任何国家进行任何形式的核军备竞赛”。

这种核威慑是基于“确保摧毁”的理念。如果一国向另一国发动核攻击,双方都明白它们会被摧毁,无论先发起攻击的是哪一方。确保摧毁战略有赖于保持有效的“第二次打击”能力,即在遭受别国先发制人的“第一波打击”后进行报复性核打击的能力。

对美国来说,这种第二次核打击能力来自它的14艘“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潜艇,它们被认为是美国三位一体核力量中“最具生存力”的部分,这些装备核导弹的隐形、难以探测的潜艇旨在躲避先发制人的消灭美国核武库的攻击,并实施报复,即使战略轰炸机和陆基核导弹已经被摧毁。

中国被认为拥有名义上的第二次核打击能力,但是中国正努力使这种能力更加安全可靠,以防对手受中国核武库规模相对较小的诱惑。与安装在固定发射井中可以被精确瞄准的美国陆基核导弹不同,中国的陆基核导弹提供了一定程度的第二次打击能力。中国的核导弹部署在道路机动发射车上,可以改变位置进行疏散,以避免在受到先发制人打击时被侦测和定位。然而,有效的海基、潜艇发射威慑力可以为中国的二次打击能力提供额外保障,并且无需大规模扩大其核武库。

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指出,中国是当前安理会五常中唯一一个没有有效海基核威慑能力的国家。CSIS解释说,虽然自从2007年部署094型“晋”级弹道导弹潜艇后,中国有了名义上的海基核威慑能力,但该潜艇和它搭载的巨浪-2型核导弹所存在的技术问题,让人怀疑这种潜艇能否保持隐蔽和有效发射导弹,能否有足够的可靠性保证实现确保摧毁。尽管服役近十年,但094型只在2016年进行了首次威慑巡航。

与此同时,美国面临确保自家潜艇第二次打击能力的挑战。现役的14艘“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潜艇本世纪20年代末必须开始退役,而且服役年限不能延长。因此,对确保美国导弹、轰炸机和潜射三位一体战略核武来说,研发建造新一代“哥伦比亚”级潜艇就格外重要。

然而性能换代的代价不菲。国会预算办公室估计,海军现在的308艘造舰计划面临近30%的预算缺口,且不说当选总统特朗普竞选时提出的350艘造舰计划,海军最近的《兵力结构评估》报道声称,它需要一支最少355艘军舰的舰队。此外,国会预算办公室估计,即使海军保证按现有资金水平建造计划中的所有12艘“哥伦比亚”级导弹潜艇,也会用掉海军预计造舰预算的近1/3。换句话说,“哥伦比亚”级要获得足够资金,就得削减其他造舰计划,到本世纪40年代海军的战舰将不足240艘,比海军现在认为它所需要的少100多艘。

海军官员在国会作证时反复表示,如果“哥伦比亚”级潜艇获得充足资金,而海军的预算没有大幅提高,那么其他采购计划将被削减,国会预算办公室规划的舰队就会变弱。2014年,国会在海军预算外设立了一个“国家海上威慑基金”,用来支付“哥伦比亚”级的支出。但是虽然建立了这个账户,却没有拨给它更多钱。现在第一艘“哥伦比亚”级的研发和建造成本已经脱离海军造舰预算的编制。

一些西方分析家认为,扩大美国反导系统和提高常规武器的精准打击能力,有可能促使中国急剧扩充其核武库规模,或者放弃其防御性、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但麻省理工学院副教授泰勒•弗拉维尔和博士生菲奥纳•坎宁汉姆在分析中国战略文章并对中国战略家和科学家进行采访后得出的结论是,这两件事中国都不太可能会做。他们认为,中国人对自己提高二次打击可靠性的能力充满信心,这让中国仍会奉行确保摧毁战略,而不去参与军备竞赛,或采用更宽松的发射标准。然而,由于当选总统特朗普表明他打算质疑中美关系的基石,如“一个中国”政策,那么对两国来说至关重要的就是要了解它们各自核政策的变化对双方相互威慑的稳定性所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