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中美关系 贸易战 全球治理 COVID-19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李峥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所长助理、副研究员

科技民族主义和“数字斩首”让中美科技矛盾更难化解

2020-09-30
微信图片_20201001223714.gif

2020年夏天以来,中美科技领域的分歧出现新一轮升级。美国政府不仅继续对华为等特定企业采取更为强制性的限制措施,更开始强调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国家属性,试图将中国企业全部排除出美国数字市场。

2020年8月美国国务院提出的“净网计划”即有将中国整体作为目标的特征。该计划要求推动美国运营商、应用商店、应用程序、云服务和海底电缆五大领域切断与中资企业的联系。这一做法缺乏法律依据,也违背了美国的基本商业规则,其想法不切实际。但是,该计划向国际社会传递了一个非常消极的信号,即美国政府可以全然不顾商业利益和政策成本,而寻求与另外一个国家迅速切断在数字经济领域的联系。

类似“净网计划”的做法引发了对全球数字经济未来的讨论。一些学者认为,当今世界科技民族主义正在回潮,可能对科技全球化带来新一轮反冲。所谓“科技民族主义”是科技领域的极端保护主义措施,其理念源于各国政府对信息通信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安全担忧。为了防范可能存在被他国利用的漏洞,一国政府可能全面限制本国市场采用某些国家的产品和服务。这一理念与“科技无国界”相对,提倡通过激励和限制措施在技术领域培养“国家冠军”,同时遏制来自外国企业的竞争。

由于长期受益于科技全球化,美国传统上并不支持类似科技民族主义的保护主义政策。2011年美国推出《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强调网络自由和数据的自由流通,这与科技民族主义的理念皆然相反。

特朗普政府在该问题上立场反转主要出于三个原因。一是美国长期忽视基础技术研发投入,在一些前沿技术上的技术优势开始减弱,难以通过商业竞争手段战胜更强大的海外竞争者。二是美国认为当今世界对数字主权和隐私保护的整体态度已经发生偏转,信息安全高于商业利益的认知已是大势所趋。三是相比通过创新保持美国的优势,采用限制竞争对手创新与海外市场的方式对美国赢得产业竞争更加有效。

美国不仅开始接受科技民族主义的理念,并且将这种理念与美国在一些科技领域中的霸权相结合,形成“数字斩首”的政策工具。《纽约时报》认为,华为即是美国实施“数字斩首”的首个对象。这种政策依托美国对一些科技领域的垄断,切断特定科技企业的关键供应链和融资链,打乱其技术发展路线,让它们面临巨大的经营困难。对华为,美国不断收紧针对该公司的技术出口管制,持续释放要将华为排除出全球通讯市场的信号,最终使西方企业切断了与华为的合作。

美国的“数字斩首”行为开创了一个危险的先例,推升了各国比照这一做法在科技领域推行保护主义措施的风险。虽然其他国家不像美国那样拥有技术上的霸权,但各国事实上都能在市场、资金或者数据上形成针对外国企业的硬约束,这些措施也可能被用于针对美国的科技巨头。如果各国普遍采取此类保护主义措施,科技全球化的基础就会松动,美国依靠科技全球化建立的霸权也会随之式微。

科技民族主义和“数字斩首”也让中美两国解决彼此的科技纠纷变得更加困难。美国将中国作为整体目标的做法进一步降低了双方的互信程度,中方难以继续相信双方能够通过一种相互尊重、符合商业规则的方式来解决分歧。近期,中美两国关于TikTok交易的波折即体现出科技民族主义的影响,美国方面并没有把解决它所提出的“安全担忧”作为首要目标,而是希望借这一交易在中美科技竞争中营造心理优势,甚至把它变为选举动员的工具。这些政治因素的介入让这一本来已经非常复杂的交易变得更加困难。美国的蛮横做法也更坚定了中国维护中国企业正当利益、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决心,中国不可能在美国不公正、不合理的要求下单方面让步。

解铃还须系铃人。科技创新领域合则共赢、斗则两败的基本逻辑并没有因为科技民族主义而发生变化,各国仍然希望在保护本国基本安全的同时促成有更高战略信任的合作关系。科技民族主义的发展也许会让各国意识到这种消极理念的风险,提高各国推动数字领域国际多边谈判的紧迫性。中美两国政府必然会在未来的数字经济多边谈判中相遇,届时双方也许能拿出可行方案,结束这股科技民族主义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