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脱钩 关税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古拉姆·阿里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博士,曾任香港亚洲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国努力在先进技术领域自力更生

2025-11-07

先进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半导体和量子计算,已成为大多数国家战略规划的核心。中国也制定了国家技术突破计划。然而,与多数国家不同,中国目前的计划受到美国史无前例的技术出口限制的严重影响。这些严厉且有针对性的出口限制旨在阻止中国获取高科技,从而维持美国的垄断地位。它们始于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第一任期(2017-2021),拜登政府时期持续实施,并在特朗普第二任期愈演愈烈。

美国牵头协调行动,说服其亲密盟友,尤其是日本、荷兰、韩国和台湾,对中国实施统一的出口管制。例如,2023年,日本和荷兰效仿美国,禁止阿斯麦、尼康和东京电子向中国企业出售先进的光刻机和芯片制造工具。随后,迫于美国的压力,台湾和韩国加强了对台积电和三星对华交易的限制,限制高端芯片和工具的出口。2024-2025年,美国商务部协调实施得到盟友支持的多边限制措施,其努力扩展到欧洲和中东伙伴国家,进而建立起统一的管制框架,限制中国在半导体、人工智能和国防相关计算领域的技术发展。

中国自力更生战略框架

中国意识到了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尤其在半导体、人工智能和先进制造等关键技术领域,依赖外国尤其是美国及其盟友的供应商构成战略风险。于是,它制定了一项长期多层面的战略来应对这些限制。

大基金

半导体是现代技术方针的基础,能够提升人工智能、国防、通信和经济安全领域的竞争力。为推动这一关键领域的发展,中国于2014年9月启动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俗称“大基金”)。该计划酝酿已久,美国的出口限制加速了其实施进程。中国政府已承诺分阶段投入数百亿美元。

这项由国家支持的半导体投资计划旨在实现技术自给自足,减少对外国供应商的依赖,尤其是应对美国的出口限制。中国政府希望,该计划能够强化国内芯片制造、设计和材料产业,提升生产设备能力,支持人工智能级半导体研发,并降低美国管制的风险。通过这些目标,该基金旨在确保中国在全球半导体生态系统中的战略自主权。

大基金支持国内龙头企业,如中芯国际(SMIC)、长江存储(YMTC)、长鑫存储(CXMT)和华虹半导体,它们是中国自主创新长期雄心的组成部分,目标是2025年半导体设备自给率达到50%左右,较2024年的13.6%大幅提升。

双循环战略

2020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双循环”战略,后载入“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这一经济政策框架纳入了重要的技术维度,它优先考虑国内消费和创新(“内循环”),同时有选择地参与全球市场(“外循环”),以增强自力更生和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该政策的部分构想,是应对特朗普第一任期内实施的贸易和技术限制,包括关税和出口限制,这些限制阻碍了中国获取先进技术和进入美国市场的能力。

现代化的举国体制

中国的“举国体制”是一种治理和资源调动模式,旨在集中全国力量实现重大战略目标,尤其是在科学、技术和国防领域。它体现了一种高度制度化的党国协调机制,将中央计划原则与选择性的市场激励相结合,以推进国家重点项目。该体制起源于1950年代毛泽东时期,2019年被习近平以现代化形式复兴,即“新型举国体制”。这使得中国成为一个以使命为导向的国家,能够快速协调政治、财政和技术资源。分析人士认为,这是应对美国技术限制的结构性优势,因为它将国家能力引向自力更生和制度韧性。

人才发展与“逆向人才流失”

中国认识到技术由人驱动,因此制定了吸引全球顶尖人才的举措。它推出旨在扭转人才流失的计划,通过经济激励、签证便利化和地方政府福利吸引海外华人并招募国际人才。其中一些最突出的计划包括“千人计划”(2008年启动)、“高端外国专家计划”(2019年作为国家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的内容推出)和“海外杰出青年人才计划”。2025年,省级和市级政府扩大了对海归尤其是全球顶尖大学毕业生的财政和职业激励。分析人士认为,中国最近宣布的K签证计划(2025年)也针对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的高技能年轻外国人才。

人才逆向流失加速既有推动因素,如美国签证限制和对研究经费的安全审查,也有拉动因素,如有竞争力的薪水、大量的研究资金、住房福利,以及在学术界和产业界发挥领导作用的机会。

补贴

中国加大补贴力度,通过直接公共投资、税收优惠和产业引导基金等多种方式,加速高科技领域的自主发展。2025年,全国人工智能资本支出约为6000亿至7000亿元(约合840亿至980亿美元),其中,政府资金约4000亿元人民币,体现了北京缩小与美国技术差距的决心。国务院还启动了数十亿元的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以推动量子计算、氢能和下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突破。

在国内推广STEM教育

STEM教育是先进技术的基础。鉴于其重要性,中国已将STEM教育作为实现技术自主、缩小现有技术差距的长期战略支柱。2020年以来,中国政府将教育改革与创新驱动、人才培养和核心技术自主化的战略目标相衔接,有效整合教育政策与产业政策。在2025年3月举行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并将其列为2025年建设创新驱动型经济的十大重点任务之一。

由此,中国在STEM教育发展方面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中国现行教育和STEM战略体现了一种全面的、国家主导模式,旨在通过《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等举措,培养本土创新能力,推进“教育现代化”。该规划扩大顶尖大学的招生规模,加强与职业技术教育的联系,并强调人工智能的融合,包括建立国家数字大学以促进终身和数字化学习。

扩大出口管制和加强稀土杠杆

2025年10月,中国实施了迄今为止最广泛、最复杂的出口管制制度,涵盖稀土元素及相关技术和加工设备。根据商务部10月9日发布的第61号和第62号公告,新框架限制镝、铽、镥、钬、铒等重稀土元素,磁材、超硬和金刚石基工业投入品,以及先进电池技术的出口。这些措施引入类似美国“外国直接产品规则”的域外条款,将中国管辖范围扩大到采用中国原产材料或技术的海外出口商品。

加强管制是中国战略的一部分,旨在保持对半导体、国防系统和清洁能源供应链至关重要的上游资源的控制。通过效仿美国的出口遏制,北京旨在重塑其对全球产业生态系统的影响力,同时对抗外国对先进技术的限制。随着中国限制加工技术、精炼设备和磁材制造方法的转让以维护技术领先地位,这些控制也标志着从数量管理到能力管理的转变。

这些政策措施表明,中国是认真的,而且国家正加倍努力,将技术作为主权力量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石。

自力更生政策的新成果

2025年8月,杭州市政府和浙江大学推出中国首台商用电子束光刻机“羲之”,标志着量子半导体和早期半导体研发工具的进步。先进的光刻技术对于尖端半导体的量产至关重要,电子束光刻可实现纳米级精度(0.6纳米精度,8纳米线宽),所以杭州的突破代表中国在工具链自力更生方面迈出了有意义的一小步,但还未对阿斯麦公司极紫外光刻技术的垄断地位构成全面挑战。

中国在芯片设计和生产方面也取得多项突破。值得一提的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始量产全球首款非二进制人工智能芯片。该芯片集成混合随机计算,突破了传统半导体的限制。这一成就被誉为中国超越西方模式的创新能力的证明。与此同时,中国研究人员推出了“启蒙”,这是基于人工智能的芯片设计平台,可以自动生成完整的流程,大大减少了对进口芯片设计软件的依赖。再加上,中国推出了首台商用电子束光刻机,标志着中国在减少对外国光刻设备依赖方面取得了进展。

2025年9月,华为、阿里巴巴等中国大型科技公司纷纷宣布在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阿里巴巴与中国第二大无线运营商中国联通签署合同,将在它的一个大型数据中心项目中,部署阿里旗下T-Head公司的人工智能加速器。消息一经发布,阿里股价应声上涨逾5%。阿里与中国联通合作部署国产T-Head人工智能芯片,标志着中国推动科技自主化的战略里程碑,展现了其在全球科技竞争加剧背景下减少对外国半导体依赖的能力不断增强。

紧接着,华为公开发布了首份详细的三年人工智能芯片路线图,包括下一代昇腾芯片、能连接多达15000个加速器的大型“SuperPod”集群,以及计划在2025年底前完成CANN(神经网络计算架构)平台开源。鉴于这些突破,难怪中国企业对英伟达备受争议的芯片兴趣不大。

2025年9月,百度宣布正使用自主研发的昆仑P800芯片训练新的Ernie AI模型,并部署30000卡的昆仑集群,标志着中国首次超大规模使用国产加速器。该消息推动其股价当月上涨逾40%,并赢得价值10亿元的中国移动云合同。同月,寒武纪科技公布了激增的思元系列人工智能芯片订单,以及旨在与英伟达竞争的数十亿元人民币扩张计划。公司表示收入增长了14倍,这巩固了其在中国国家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地位。

结论

中国已制定明确的国家技术进步目标。随着美国经常与其盟友协调,实施有针对性的出口限制,以抑制中国在先进技术领域的进步,维护美国在这方面的主导地位,这些目标变得更加重要。这种竞争已逐渐从经济竞争转变为安全竞争。中国采取了一项长期、多层次的国家战略,通过增加研发资金、吸引全球人才和巩固STEM教育,来实现高技术领域的自力更生。中国在电子束光刻工具、非二进制人工智能芯片、基于人工智能的芯片设计平台,以及国内人工智能加速器和超大规模计算集群的部署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虽然不太可能在中短期内实现彻底的技术自主,但中国正迅速强化国内创新生态系统,扩大工业产能,增强政策韧性,减少对外部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