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中美关系 贸易战 全球治理 COVID-19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陈子楠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海洋战略研究所副研究员

俄乌冲突将北极理事会推到十字路口

2022-03-29
微信图片_20220330102140.jpg

近期俄乌冲突持续,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制裁不断加码,影响范围逐步扩大。3月,这种溢出效应开始在北极地区显现,直接导致北极治理机制停摆、经济合作倒退和军事安全风险抬升。当前,北极理事会机制已经走到关键的十字路口,但其作为北极治理核心架构的地位一时难以撼动。

由于俄罗斯与其他北极国家分道扬镳,北极区域和次区域治理机制遭遇停摆危机。3月3日,美国、加拿大、丹麦、芬兰、冰岛、挪威、瑞典等北极七国发布《关于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北极理事会合作的联合声明》,指责俄罗斯破坏北极理事会的价值基础,宣布暂停参加北极理事会及其附属机构所有会议。紧接着,北极经济理事会执委会特别会议投票赞成谴责俄罗斯,决定将年度大会由圣彼得堡转至线上。

此系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导致北极地区国防参谋长会议机制暂停后,北极主要治理机制再次陷入停摆状态。在次区域合作层面,北欧部长理事会、波罗的海国家理事会先后暂停对俄合作。俄罗斯也不甘示弱,主动宣布退出“北方维度”和巴伦支海欧洲-北极理事会这两大对欧北极合作平台。

此轮北极治理框架“解构潮”实际是西方国家要与俄罗斯以价值观划线,压制俄罗斯在各领域国际组织的影响力,彻底给俄罗斯贴上国际社会“坏孩子”标签的一系列举措在北极地区的延伸表现。

北极地理位置特殊,北极国家此前一贯主张该地区的和平与合作不应受到世界其他地区冲突因素的影响。但是俄乌冲突实际上已经打破了这种“北极例外论”的现实基础,必然将导致北极地缘政治格局的震荡调整。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北极理事会已存在近26年,逐步成为北极治理的主体机制。“打断骨头连着筋”,北极理事会本身不会解体,但在未来发展方向上或将出现一定调整。

北极理事会还没有“散伙”。北极七国目前仅仅是暂停参加俄罗斯担任轮值主席国期间所制定的各项议程,将原计划在俄罗斯境内举办的线下会议转至线上,并没有直接宣布“散伙”了事。俄罗斯方面虽然对次区域合作机制的态度较为强硬,但在北极理事会问题上明显采取维持合作和留有余地的灵活立场,声称将坚持落实主席国任内既定议程。因此,双方在维持北极理事会机制的问题上存在一定默契。

与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时不同的是,彼时冰岛是理事会轮值主席国,各项活动仍可在雷克雅未克照常开展,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甚至出席北极理事会部长级会议。这实际上也为各方缓和分歧提供了良好场合。而现时正巧主席国一职由俄罗斯担任,北极国家和观察员国外长或大使级官员近期前往莫斯科参会的政治象征意义过浓,与当前的国际氛围不符。这种“巧合”不仅使得北极理事会没有发挥“对话之地”的功能,反而成为了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决裂”的标志。

北极理事会也不能“散伙”。一方面是绕不开的机制障碍。北极理事会的纲领性文件《渥太华宣言》明确规定,俄罗斯是北极理事会八个成员国之一,北极理事会的决定由成员国协商一致决定。北极七国想要通过单方面搞个声明或决议就将俄罗斯“踢出”理事会框架存在合法性的障碍。另一方面是分不开的治理难题。北冰洋半闭海的性质决定了一个沿岸国的环境和经济问题很可能导致区域连锁反应。随着北极变暖加速,气候变化、渔业管理、环境保护等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沿岸国通力合作,关起门来搞治理是行不通的。北极理事会成立后确实在区域应急搜救、灾害响应、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诸多成果。这种区域海洋治理责任的不可分割属性直接决定离开了俄罗斯,现有治理机制的有效性将大打折扣。

在当前国际局势之下,北极七国要达成中断对俄合作的合意并不困难,但是要厘清新的前进方向,构建新的合作架构也并非易事,在北极治理机制问题上“另起炉灶”并不现实。美国北极事务协调员詹姆斯·德哈特近期提到的两点值得关注,一个是要以必要方式继续理事会重要工作,另一个是要借此机会思考理事会发展方向。可以想见,这种“必要方式”最可能是指维持理事会负责专业技术问题的工作组层面接触,而将部长级会议和北极高官会议安排线上召开,并很可能要排除俄罗斯官员的参与,直至2023年挪威接任轮值主席国再视情转圜。

至于“发展方向”的思考和探讨也肯定会限制在北极七国的范围之内,很大程度上将体现美国主导下的区域治理设想,其对于俄罗斯以及理事会观察员国的诸方面影响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