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中美关系 贸易战 全球治理 COVID-19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聂文娟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教授

2020年中美南海局势较量回顾与前瞻

2020-12-23

2016年南海仲裁案后,南海局势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平稳可控。但2020年是个转折点,南海地区的形势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情况,中美在南海的竞争对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水平。具体而言包括:

第一,特朗普政府调整了原有的南海政策立场。7月13日,美国务卿蓬佩奥发表声明称,中国在南海的许多主张没有国际法依据。这表明美国的政策立场实现了从所谓“不选边”到公开“选边站”的转变,从而为美国在南海地区随后的一系列干预行动开了绿灯。

第二,美国在南海地区的军事介入频率越来越高,风险性越来越大。以“航行自由行动”为例,在奥巴马执政的八年里美军在南海仅进行了五次,特朗普政府截止目前进行了25次,2020年截止目前进行了九次。更为严重的是,中美两军南海对峙几成常态,2020年上半年美国在南海地区进行了超过3000架次的空中军事行动和60余艘次的军舰行动。7月,美国“尼米兹”号航母战斗群和“里根”号航母战斗群在南海海域展开演习,这是美军自2014年以来首次出动两艘航空母舰在南海进行训练。美国还多次派出B-1B战略轰炸机、E-8C侦察机到南海上空,甚至多次逼近中国广东、海南岛近海,两军擦枪走火的风险陡增。

第三,美国对中国的指责和污名化不断升级。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对中国在南海地区的污名为“规则破坏者”,今年7月13日的声明则首次称中国在南海地区试图建立一个“海洋帝国”,奉行“强权即公理”,对其他国家实施恐吓胁迫行为。

2020年南海地区新问题新情况的出现,引发我们对中美双边关系的新思考。

首先,双方的地缘政治斗争公开化。中美在南海地区究竟在争什么?近几年美国在南海地区利益诉求由高到低的顺序是:要求中国停止在南海岛礁的军事化行为;防止中国在南海建立防空识别区;维持美国在该地区的自由航行权。2020年在这些问题上双方并未有实质性冲突,但南海形势越来越紧张,这也反映出南海形势具有超越具体事项的战略意涵,变成中美竞争的地缘竞技场。中方谋求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而美方力图阻止中国影响力在该地区的扩展。对美方而言,地区内国家的和平与合作将意味着中国影响力的扩大,这是美国坚决反对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美方是希望南海地区必须有“危机”。

其次,南海形势由原来的小国冲锋在前,变成了美国直接卷入。这一新特征说明,美国具有与中国进行直接对抗的战略决心。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支持菲律宾通过法律途径挑战中国的南海权利,特朗普政府时期美国在南海争端中逐渐走上前台,对中国进行直接抗衡。

再次,军事手段是美国对中国进行战略对抗的可选项之一。尽管中美两国同为核大国,爆发全面战争的可能性非常低,但美国在南海奉行了一种“危机边缘政策”,对中国进行最大限度的施压,中美南海军事冲突的风险居高不下,随时可能成为引爆两国关系的“火药桶”。

展望2021年,随着拜登新政府上台,南海形势的发展将呈现出一定的连续性,同时也会出现一定的调整。其连续性在于,南海将继续是中美地缘竞争的重点区域,拜登政府在该地区的战略目标仍将是阻止中国影响力在该地区的扩展。大国间的战略竞争建立在军事实力基础之上,因此拜登政府将继续维持在南海地区的军事存在,“自由航行”、军事演习、军舰巡航、军售贸易都将持续。

拜登政府与特朗普政府的不同之处在于实现战略目标的手段可能有差异。拜登政府的目标或挑战是如何在不引发军事冲突条件下最大程度地阻止中国影响力的扩展,因此,它会在手段上进行多种务实创新,从原则上说可能包括几个方面:

一是相对于特朗普政府的“美国模式”,拜登政府更倾向于多边联合,即“美国+模式”,南海地区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由美国主导的多国联合行动,包括日本、印度、澳大利亚、欧盟部分国家以及东南亚部分国家等。

二是身份政治盛行。拜登政府将继续高举“规则”大旗,不断对中国进行负面建构,最终将中国贴上“帝国”、“霸权”、“非自由”、“非民主”等负面标签,而美国在很大程度上将扮演“正义者”角色,帮助东南亚国家“维权”。

三是对中国在该地区的认同形成终极挑战。

客观地讲,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提升以及中国合作外交的不断推行,中国在该地区的崛起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美国在该地区对抗中国的战略也将困难重重,但拜登政府对中国的身份攻击会对中国的认同形成长远负面影响,对中国维护自身正当权益构成一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