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中美关系 贸易战 全球治理 COVID-19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黄境 观澜综合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马克龙访华稳定中欧关系

2023-04-12
2023年4月7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国广东省广州市青松园同法国总统马克龙举行非正式会见。

4月5至7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访问中国,全球瞩目。此次访问是中国“二十大”及新冠疫情结束后中欧外交“重启”的重要一环。

此前已有德国总理、欧洲理事会主席、西班牙首相相继访华,此后还有欧州国家的一些领导人将访华。中德政府间磋商、中欧年度会晤也在计划之中。

但马克龙此次访华应该是近期的高潮,且明确了中欧关系趋稳、回暖之势。首先,此访有两个关键词——“专注”和“团结”。

去年11月初访华的德国总理朔尔茨仅在华停留11小时,相比之下,马克龙3天之内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接触时间长达7小时。马克龙这次还邀冯德莱恩同往,以示欧洲“团结”。

但中欧媒体皆对“团结”提出了质疑。马克龙对在华法人表示要重启与中国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对于与华“脱钩”则表示“无论如何我不愿意相信这一场景”。冯德莱恩则延续了以往的强硬立场,这从中方在会晤时敦促中欧“建立正确的相互认知,避免误解误判”可见一斑。

乌克兰危机后,欧洲再掀对华战略讨论,至去年底达至高潮,余音缭绕至今。总体而言,欧盟仍坚持了2019年初提出的对华三重定位——伙伴、竞争对手、制度性对手,但“制度性对手”定位较前突出。冯德莱恩临行前于3月30日在智库发表重要讲话,算是给对华政策做阶段性定论:一方面称对华要“更大胆”,另方面也指对华不能“脱钩”而只应“去风险”。这个讲话相对“平衡”,欧洲各界基本接受。

其次,此次访问直面中欧当前两大关键问题——“和平”与“发展”。

俄乌冲突让本已缺乏动力的中欧关系“雪上加霜”。欧洲既提防中俄“无上限”关系,也对中国无视其核心利益感到失望。直到今年2月底战争一周年之际,中国提出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和平倡议,才使中欧紧张关系有所缓解。马、冯二人皆将此事作为访问的优先议题,冯德莱恩临行前明确指出,中俄关系走向“将是未来欧盟与中国关系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欧媒更直言“只有习近平承诺不向俄罗斯运送武器或与泽伦斯基进行第一次电话交谈,这个行程才会被认为是成功的”。

俄乌冲突也影响了中欧经济关系。欧洲把对俄油气依赖的教训推而广之,考虑降低对华经济依赖。而美国借对俄经济制裁之机,进一步统筹美欧对华经济政策。欧洲在意识形态与经济之间的权衡更为艰难。

马克龙此次来华率工商界人士50余人,并与习近平共同出席中法企业家委员会会议,陪访的欧洲空客总裁宣布在天津开设第二条生产线。

虽然中国驻欧盟大使傅聪近日力挽的《中欧投资协定》未被提及,欧方也未像习主席3月底访俄时的俄方那样积极回应“一带一路”,但此访发出了明确信号,即经贸往来仍是中欧关系的压舱石。

最后,从国际环境看,此次访问堪称俄乌冲突以来大国互动的新高潮。在中国2月底发出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和平倡议之前,中国并未真正参与到西方与俄罗斯博弈的具体事务之中。临行前,马、冯二人分别与美、乌通电话,而中国新任总理李强在会晤欧方之前也与俄罗斯总理通了电话。这些恐怕都不是巧合。

马克龙在北京表示,希望习近平能“让俄罗斯恢复理智”,旋即克里姆林宫发言人隔空对话,称乌克兰问题“没有政治解决的前景”。中方则在会谈中多次提醒欧方是“多极化世界的独立一极”,表态“支持欧洲实现战略自主”,实则剑指美国。

国际秩序转换之时的大国博弈激烈却往往不动声色,直到最后一刻才有分明的输赢。中欧双方都希望稳定中欧关系,从而获得更多的国际回旋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