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中美关系 贸易战 全球治理 COVID-19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美国形象动摇 中国信心增加

2017-06-22
S2.jpg

近期的事态发展出现明显的角色逆转。中国在全球化和气候变化等重大议题上展示出更多维护地区及全球领导力的勇气,而特朗普总统领导的美国却在退缩。“一带一路”倡议以其加强全球互连互通的宏伟目标在全球经济放缓之际将中国快速推上了主导地位,美国则进一步摆出内向和潜在的孤立主义姿态。中国是世界最大制造业国家和温室气体排放国,但它还是承诺减少碳排放,尽管这可能不利于它的生产(当然是否完全兑现也许要另说)。美国与叙利亚、尼加拉瓜一起呆在了巴黎协定之外,中国却与国际社会其他成员一道致力于为未来创造更美好的环境。在南海,中国积极与菲律宾和其他东盟邻国共建海洋及领土争端管理机制(同时巩固对其有利的变化)。所有这一切都说明北京的信心越来越强。美国与它长期倡导的事务和价值观拉开距离,这只会鼓励中国加大赌注——此举既受欢迎,也将带来全球焦虑。

中国自信心不断加大是由于某些国外因素:

1) 地区和全球对经济品、特别是对贸易、投资和基础设施的需求不断增加,而中国的海外资本和过剩产能正好可以满足这种需求。

2) 美国(越来越多人反对特朗普、退出TPP、威胁解决与贸易伙伴的逆差)、欧洲(难民问题、英国脱欧、未来不确定的北约面临俄罗斯在东欧和波罗的海高度活跃)、日本(经济萧条)这些既有大国在经济和政治上溃败。

3) 民粹主义和交易型领导人得势,如美国总统特朗普、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事实上,战后确立的秩序似乎正在瓦解,而中国基本保持了稳定。共产党自1949年以来始终大权在握,而且其政治权力正变得日益集中,而不是相反。

为回应地区和全球对加强贸易与经济连通的旺盛需求,中国推出“一带一路”倡议。这一宏伟战略对中国和参与国来说肯定是双向的,但它无疑印证了中国的经济领导力,这种领导力将不可避免地转化为政治影响力。“一带一路”倡议还有助于缓解中国的内政外交困境。中国对投资风险的偏好无与伦比,这让北京受到常被西方私人资本无视的众多欠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青睐。在5月份的北京“一带一路”论坛上,太平洋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斐济)和西半球国家(阿根廷、巴西、智利、美国)国家元首及政府高级部长/官员的出席情况说明,“一带一路”在地理上并不局限于欧亚大陆和非洲。也许在适当时候,会开辟出通向太平洋和美洲的第二条海上丝绸之路。早在“一带一路”倡议公布之前,中国人已经在巴基斯坦、缅甸和中亚地区投资,而类似疯狂的中国经济活动在太平洋和拉美地区也无处不在。而且,政策沟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表明“一带一路”的广度与深度远远超出大肆宣传的基础设施联通。

欧盟分裂,历史悠久的大西洋两岸关系面临挑战,美国从多边主义后退(尽管内部存在政治争吵),所有这些都为中国宣示全球领导力提供了机会。而且,北京似乎认为与交易型领导人打交道更容易,后者更关注赤裸裸的国家利益,而不是维护全球规范规则。相对于海洋和领土争端,北京的经济外交(如市场准入、投资、基础设施和旅游)显示出巨大成效,它让摇摆不定的邻国把关注点从争端解决转向争端管理,并吸引它们进入把域外国家及非声索国排除在外的双边和地区轨道。

现在看来,随着特朗普执政4年,中国将有大把机会继续上升为全球大国。不过,虽然路可能更容易走,尤其是如果没有根深蒂固的权力斗争的话,但肯定也不会诸事顺遂。“一带一路”项目的可持续性和可行性,中国支持的项目背后所谓理性市场化决策当中的国家/政治干扰,遵从良好的国际开发惯例,这些都将给北京的宏伟战略投下长长的阴影。对此,“一带一路”提倡的“广泛磋商、共同奉献、共享利益”令人欣慰,而中国会不间断地勇往直前地实施该倡议。此外,狂热的民族主义和领导人的不受监督也许滋生过度的自信、大国沙文主义和刚愎自用,中国应警惕由此而来的危险。

最后,其他较重要的问题也值得考虑。如果不顾一切地追求眼前狭隘的国家利益而牺牲国际规则规范,其制度化就有可能受挫。北京有选择地遵守规则/规范或许能得到短期利益,但继承并领导一个相当空泛的秩序肯定不符合它的长期利益。美国作为战后无可争议的领导者创建并维护了围绕自由、民主和自由市场等价值观而建立的全球秩序,如果中国渴望站在聚光灯下,它又会支持什么样的价值观,会在什么程度上推动并捍卫这种价值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