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中美关系 贸易战 全球治理 COVID-19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张茉楠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欧研究部副部长

纠偏中欧关系须形塑利益新框架

2023-12-27
640-1.jpg

近期,中欧领导人时隔三年首次举行线下会晤,给一度偏离轨道的中欧关系重新校正了航向。双方均同意保持中欧关系战略稳定,共同应对全球挑战。面对当前处于巨变中的国际局势,以及中欧关系起伏波折带来的严峻挑战,中欧须积极探索双方关系的新范式,形塑中欧利益格局的新框架。 

在大国博弈、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欧洲是关键的第三方,其对华战略意义不言而喻。然而近年来,随着欧洲一体化遇阻、中美博弈加深,以及中欧经济实力与政治影响力对比的变化,欧盟对中国全球角色的认知也随之调整,并催生出对华关系三大新定位:中国是一个欧盟需要找到利益平衡的谈判伙伴,一个寻求技术领先的经济竞争者,一个提倡不同治理模式的体制对手。由此,欧方改变了以往“经济归经济、政治归政治”的做法,开始从“政经一体”的角度来看待对华关系,欧盟对华政策与中欧关系步入新的转折期。

当下中欧双边关系发展中的一个主要特征是经贸、科技、安全、人权、价值观等领域的问题相互交织,如在经贸往来中会融入价值观因素,在科技交流中心嵌入安全因素等,这使双边关系容易因小的局部性分歧发展成为一个较大范围的摩擦,显著增加了中欧双边关系的复杂性和解决双边分歧的难度。欧盟在总体上维持多面性的对华政策定位,即将中国视为“合作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同时也表现出新的趋势和动向,比如,对华政策中的“意识形态化”倾向、“地缘政治化”倾向以及“集体决策”倾向等等。这背后有着比较复杂的原因:

从国际层面看,当前,全球正从以市场竞争主导的国际秩序步入以大国竞争为主导的秩序。市场竞争强调“共赢逻辑”,而大国竞争更多是“零和博弈”,甚至是“负和博弈”,当今全球经济和贸易体系也越来越成为各国输出“竞争干预政策”的受害者。

从欧洲层面看,受中美博弈加剧、世纪疫情、乌克兰危机等因素叠加影响,欧洲“堡垒心态”加剧,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和贸易政策愈加保守,“战略自主”并未形成共识。特别是乌克兰危机强化了欧盟内部对中俄进行所谓政治“捆绑”的倾向,欧盟率先提出推动“去风险”,加速在多边出口管制、对外投资限制等议题上推动对华强硬议程落地。

从中国层面看,中国对欧贸易顺差的扩大、市场开放不足预期,以及新冠疫情下的供应链脆弱性也增强了欧盟对中欧经贸关系前景的担忧,并使得欧盟对华抛出贸易失衡、市场扭曲、减少关键领域战略依赖等“新三大关切”。

然而,不能因为制度不同就把对方视为对手,不能因为出现竞争就减少合作,不能因为存在分歧就进行对抗。事实上,中欧关系之所以经得住历史风雨考验,主要是植根于广泛的共同利益。长期以来,中欧互为重要贸易伙伴,双方产业互补性强,欧盟一直都是中国最大的技术引进来源地,同时欧盟市场也需要来自中国的商品和服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欧早已形成强大的经济共生关系,特别是在机械设备、汽车、化工、精密仪器、电气机械、金属及其加工等产业链供应链领域紧密合作,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和多层次合作的格局。

此次中欧领导人会晤积极回应了对方的关心关切。比如,双方同意加快欧盟农食产品市场准入进程,推动更多优质欧盟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扩大中欧农产品贸易规模。双方也就欧盟近期推出的国际采购工具、外国补贴审查、碳边境调节机制等贸易政策深入坦诚交换了看法,中方希望欧方审慎使用贸易救济措施,鼓励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行业深化合作,为中欧正常贸易往来和绿色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这说明双方仍愿意将深化双边经贸合作作为稳定中欧关系的压舱石,通过妥善管控分歧,扩大双方利益的交集。

增强战略互信须从阻力小共识多的领域和议题入手。绿色化数字化是中欧合作的重点领域,中欧可利用彼此优势,共同推动在可再生能源投资与研发、储能技术、循环经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加强在碳足迹、碳认证以及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等领域的标准规则制定,共同推动绿色经济创新发展。在数字领域,双方应以中欧高级别数字对话为契机,打造一系列融合产业发展与规则互鉴的机制性合作框架,深化在人工智能、6G、智能网联汽车、金融科技、数字货币等领域的规则标准合作。而加强多边主义则是中欧合作重要内容,也是合作的重要方向。比如,双方在维护多边主义秩序、推进WTO现代化改革、应对气候变化与气候融资、非洲债务减免等问题上依旧有很大合作空间。

今年是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放眼未来,中欧如何携手打造具有战略定力的双边关系,将是中欧共同面对的挑战与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