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中美关系 贸易战 全球治理 COVID-19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黄亚生 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教授

“一带一路”会成为中国的陷阱么?

2019-05-27
c.jpg

批评人士经常宣称,中国正在把其规模庞大的“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一种带有胁迫性质的“债务陷阱外交”,来对参与这一跨国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国家施加控制。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博黛蓉(Deborah Brautigam)日前指出,这种风险通常被媒体夸大了。事实上,“一带一路”倡议或许隐含着另外一种风险——对于中国自身而言的风险。

在近期于北京召开的“一带一路”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似乎承认了对于“债务陷阱”的批评。他在发言中表示要“建设高标准、可持续、抗风险、价格合理、兼容并包的基础设施将帮助各国充分利用它们的资源禀赋”。

这是一个鼓舞人心的信号,因为它显示出中国开始愈发意识到“一带一路”倡议隐含的债务问题。全球发展中心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63个国家中,有八个正面临“债务困境”风险。

但正如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著名言论一样:“如果你欠银行100英镑,你有麻烦了;但如果你欠银行100万英镑,那它有麻烦了。”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语境中,或许中国才是那个被人欠了100万英镑的银行家。

尤其是当中国或许会成为“即将过时的讨价还价模型”的受害者时。这种模型理论认为,一个外国投资者在东道国投资得越多,就越会失去讨价还价的能力。那些“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正是这一模型的经典案例,因为这些项目无一不是庞然大物,一旦无法完成,其经济价值为零。

令人毫不意外的是,一些“一带一路”倡议伙伴国眼下正在要求对协议条款进行重新谈判,而它们提出这些要求通常都是在项目已经启动之后。中国或许会被迫做出更有利于对方的让步,以求让项目维持在正轨。例如,今年4月中旬,马来西亚就宣布在“重新谈判”后重启一个重要的“一带一路”倡议铁路项目,该项目自去年该国大选后曾一度被叫停。根据媒体的报道,该项目的建设成本削减了高达1/3。其他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或许也会要求进行债务豁免或勾销,而这些成本最终都将由中国储蓄者承担。

对于中国而言,“一带一路”倡议未来或许还会带来其他隐性成本。首先,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赚钱极其困难。有一种被广泛接受的说法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可以驱动经济发展,但能够证明这一说法的证据不足。事实上,中国自身也是在其经济已经腾飞之后才开始大规模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在上世纪80、90年代,虽然中国的铁路里程小于印度,但中国的经济增速却远超这一邻国。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1996年中国拥有的铁路线总里程为56678公里(约合35218英里),而印度的这一数字为62915公里。中国的经济发展并非由基础设施建设驱动,而是由改革和人力资源投资驱动。如果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未能实现经济增长,中国公司或许将不得不承担这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成本。

此外,很多参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伙伴国本身就充满风险——包括巴基斯坦,该国是“一带一路”倡议投资的重要接收方。除了本身在政治上、经济上和债务违约上的高风险,巴基斯坦在教育指标上也非常落后。一份报告显示,巴基斯坦在221个国家的读写能力排名中仅排在第180位。对于在巴基斯坦的中国投资而言,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因为有研究表明在实体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的投资只会促进本身就拥有高水平人力资源国家的经济增长。中国自身能够从基础设施建设中获益是因为它已经在教育上进行了巨额投入。

“一带一路”倡议也不应被与美国在二战后帮助西欧进行重建的马歇尔计划相提并论,人们通常认为该援助计划是大规模投资项目促进经济增长的绝佳例证。马歇尔计划取得了巨大成功,而其成本仅是“一带一路”倡议微乎其微的一部分,它帮助的大部分是治理良好、只是被战乱暂时中断了的国家。援助仅仅是激发经济增长的催化剂。与之相反,一些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本身受困于经济和治理问题,缺乏刺激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只帮助它们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是远远不够的。

最后,“一带一路”倡议或许会进一步强化中国的国有部门,这会在长期给中国经济带来隐患。美国企业研究所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头半年(最新数据),私营公司投资仅占“一带一路”倡议投资总额的28%,与2017年同期相比下滑了12个百分点。

“一带一路”倡议庞大的规模,加上中国国有企业盈利能力的匮乏,意味着该倡议下的项目或许需要来自中国银行的大力支持。“一带一路”倡议投资项目将无可避免地为了银行资金——以及越来越稀缺的外汇资源——与中国国内的私营企业展开竞争,而这些私营企业还要面对沉重的税收负担以及与美国进行贸易战的压力。

此外,作为中国私营部门重要组成部分的西方公司正在从中国撤离。几家美国公司,包括亚马逊、甲骨文、希捷和优步,以及韩国的三星、海力士和日本的东芝、三菱和索尼,或缩减了它们在中国的业务,或决定彻底放弃中国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美国对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从2002年的54亿美元下降到2017年的26亿美元。

这是一个令人忧心的发展。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正在与一些世界上政治最专制、财务最不透明、经济最落后的国家建立联系。同时,与美国的贸易战、越来越强化的国有企业以及贸易保护主义正在令中国远离西方。

中国已经增长并发展出了足以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能力,而这正是由于它向全球化进程、向西方科技和专业知识敞开了经济的大门。与中国和西方的交往相比,“一带一路”倡议或许会给中国经济带来令其困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出口前景日益受地缘政治因素影响加大,我们应当重新思考“一带一路”倡议的步速、程度和规模。

全文翻译自报业辛迪加(Project Syndicate),原文标题 “Can the Belt and Road Become a Trap for China?”(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