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前世界正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交汇点,人工智能既是国家竞争的关键变量,也是助推全球生产力与发展水平提升的重要引擎。2025年7月26日至29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WAIC)在上海召开,大会以“智能时代 同球共济”为主题,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从算法模型到具身智能、从应用落地到硬件变革的全链条创新成果。在技术产业空前活跃的同时,人工智能治理这一基础性、迫切性议题也是本次大会的关注焦点。
近年来,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已取得一定进展,逐步从原则倡导走向制度探索,治理格局呈现出三大特征:其一,治理共识不断增强,国际社会普遍意识到人工智能的技术复杂性与潜在风险,技术安全成为与发展并重的议题;其二,制度建设持续推进,联合国及其相关机构相继出台或通过《未来契约》《全球数字契约》等治理规则与倡议,推动全球治理基础初步形成,多边合作氛围日益浓厚;其三,区域治理路径加快成型,美欧、中国、东盟等根据各自国情构建了相对成熟的技术发展与监管体系,治理实践呈现出多样化探索态势。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治理也面临着结构性张力与挑战。在技术目标上,部分国家将人工智能优势视作地缘竞争工具,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更关注技术公平与普惠。在发展路径上,对颠覆性突破的追求可能推动“智能体”与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缺乏监管与充分理解的条件下被开发部署,埋下系统性隐患。在应用层面,人工智能军事化趋势不断加剧,但全球尚无有效机制对自主武器系统的开发与使用加以约束,危机升级风险与伦理盲区并存。
因此,构建系统性、前瞻性、包容性的人工智能治理体系,不仅是对当前风险的理性回应,更是确保技术向善、服务公共利益的必要前提。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处于指数级发展的风口期,必须构建“软缰绳”来驾驭“快马”,防止技术失控带来不可逆后果。同时,全球人工智能发展也呈现出明显的“技术南北鸿沟”,技术、算力、人才与标准集中于少数发达国家,南方国家在技术获取与自主发展方面仍面临重重挑战,技术依附风险上升,如何捍卫技术主权、实现包容性发展成为亟待破解的议题。最后,人工智能的颠覆性技术决定了它既有巨大潜力造福于人类,也可能对人类社会构成破坏性影响,因此必须及时通过治理引导技术“向善”,最大化其公共收益并最小化潜在危害。
鉴于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深刻变革与潜在风险,中国在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系统阐述了其全球治理主张,围绕“普及普惠、创新合作、共同治理”三大目标,提出构建包容、公正、负责任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体系,不仅回应了国际社会对技术安全、公平可及和伦理规范的关切,也体现出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制度性参与和价值引领。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本次大会上强调应将人工智能视为全球公共产品,坚持开放共享与智能平权,帮助世界各国特别是全球南方国家加强能力建设并助力其现代化发展,使技术成果进一步惠及全球。在技术合作方面,中国呼吁各国推动开源开放,倡导协同创新,突破技术竞争带来的信任赤字。在制度构建上,中国倡议成立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进一步深化创新、推动技术普惠发展并加强协同共治。
如果说第一次全球化由航运技术驱动,第二次全球化由互联网革命主导,那么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技术则有望驱动第三次全球化浪潮。中国的人工智能治理理念强调协商对话而非技术对抗,主张共同安全而非单边垄断,不仅回应了全球南方国家对公平技术秩序的呼吁,也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在治理分裂、信任缺失背景下可行的合作路径。在“智能时代 同球共济”的共识引领下,中国正以务实行动推动人工智能走向更加平衡、安全、普惠的发展轨道,通过人工智能赋能产业链重塑、社会治理转型与全球公共产品供给,使全球发展朝着更加智能化、公平化、可持续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