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美国大选 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中国的软实力与锐实力

2018-01-08
S4.jpg
习主席在北京国际刑警大会上发表讲话。 照片:路透社。

为增强自身软实力,中国已经投资了数以亿计的美元,但这一进程最近遭到了一些民主国家的强烈抵制。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在一份新发布的报告中称,我们需要重新思考软实力,因为“这一自冷战结束后一直使用的概念性词汇似乎已经不足以解释现状”。

这份报告将全世界感受到的这种新专制影响力形容为“锐实力”。《经济学人》在近期的一篇封面文章中将“锐实力”定义为依赖“颠覆、恃强凌弱与施压,将这三者结合起来推行自我审查”。如果说软实力是利用文化和价值观的吸引力来增进一国实力,那么锐实力则是帮助专制政权在国内统一行为,在国外操控舆论。

“软实力”这一词汇——通过吸引力与说服、而非威吓与报酬等硬实力来影响他人的能力——有时被用来形容任何不涉及动用武力而行使的实力。但这是错误的。实力有时取决于哪个国家的军队或经济更强大,但它也取决于哪个国家的话语体系更具说服力。

强大的叙事是一种实力之源。中国的经济成功赋予了其硬实力和软实力,但都在一定限度之内。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推行的经济援助项目或许看起来无害又诱人,但若情况恶化,则未必如此,正如近期中国租借斯里兰卡港口事件所显示的那样。

同理,其他经济硬实力的行使也削弱了中国叙事的软实力。例如,中国因挪威向刘晓波授予诺贝尔和平奖而对该国施加了惩罚。它还威胁一家出版了一本批评中国图书的澳大利亚出版商,称将限制其进入中国市场。

如果我们将“锐实力”作为信息战的略称,那么它与软实力的区别将变得显而易见。锐实力是硬实力的一种。它操控的是无形的信息,而这种无形性并非软实力的特征。例如,口头威胁就同时具备无形性与胁迫性。

当我在1990年提出软实力这一概念时曾写道,软实力的特点是自愿性和间接性,而硬实力依靠的是威胁和劝诱。如果有人拿枪指着你,要你交出钱财,拿走你的钱包,这时你的想法和愿望都已无关紧要。这就是硬实力。如果他通过说服要求你把钱财交给他,他就改变了你的想法和愿望。这就是软实力。

在公共外交领域,真相与开放在软实力和锐实力之间划出了一条分界线。当中国官方新闻机构新华通讯社在其他国家进行公开报道时,它行使的是软实力,而我们对此应当欣然接受。但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秘密地在14个国家支持33家电台时,它已经跨越了锐实力的边界,而我们应当揭露这种有悖自愿性的行为。

当然,广告和说服永远都包含一定程度的框架预设,而这种预设限制了自愿性,正如社会环境的结构性特点会限制自愿性一样。但是,在预设框架过程中的极度欺瞒行为可被视为胁迫,虽然并非暴力性胁迫,但它依然阻碍对方进行有效选择。

普遍被视为政治宣传的公共外交技巧无法增进软实力。在信息时代,最稀缺的资源是关注与信誉。这就是为什么旨在增进学生和青年领袖间双向交流和人际关系的交换项目通常远比官方宣传等软实力制造机更为有效。

长期以来,美国一直推行邀请外国青年领袖到访美国的交流项目,而现在中国正在成功效仿这一模式。这是行使软实力的明智做法。但若为了限制批评、鼓励自我审查而吊销签证或限制入境,那么即便是这种交流项目也可能逐渐蜕变为锐实力工具。

民主国家在对中国的锐实力和信息战作出回应时,必须注意不要反应过度。民主国家拥有的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公民社会,这意味着开放是一项关键资产。如果中共能够部分放松对公民社会的严格控制,中国能够增进软实力。同理,对媒体的操控以及对秘密交流渠道的依赖通常会削弱软实力。民主国家应当远离效仿专制国家使用锐实力工具的诱惑。

此外,迫使中国放弃使用正当的软实力工具可能会带来事与愿违的结果。一国通常会为达成竞争性、零和目的而使用软实力;但软实力也会带来正和效应。

例如,如果中国和美国都想避免冲突,增进两国彼此间吸引力的交流项目将令双方获益。此外,在如抗击气候变化等跨国议题上,中美两国能从合作中获益良多,而软实力可以帮助建立信赖感,并创建有助于推动合作的网络。

如果我们仅仅因为中国的软实力有时会演变为锐实力而阻止中国行使软实力,这将是一个错误。同样重要的是,我们应当密切监控软实力与锐实力的分界线。例如,负责管理中国资助的、在全球大学和学校开办的教授中国语言文化的500个孔子学院和1000个孔子课堂的中国汉办,必须抵制住限制学术自由的诱惑。跨越这条界限已经导致一些孔子学院被迫解散。

正如这些事例所显示的,对于中国利用软实力项目作为行使锐实力工具的最佳防范就是公开曝光这些行为。而这正是民主国家的优势所在。

全文翻译自“报业辛迪加”(Project Syndicate),原文标题《China's Soft and Sharp Power》(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