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进中美关系重在讲信用2015-06-04
尹承德(Yin Chengde)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研究员
唯互信才能真心交往,真诚合作,这也是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利用习近平主席访美等历史机遇的必要条件。
- 多种声音决定美国对中国的认识2015-05-26
王文峰(Wang Wenfeng)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
美国总统是外交政策建筑师,而政策发展是一个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过程。随着2016年大选临近,倾听政府工作层级和学界专家对中美关系的看法,了解公众舆论的变化,是非常重要的。
- 南海问题考验中美关系2015-05-26
苏晓晖(Su Xiaohui)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
随着在南海的激烈争夺,海上问题为中美合作蒙上阴影。是时候阻止这一争端左右中美双边关系了。
- 2015:中美应致力于优化亚太格局2015-05-24
翟崑(Zhai Kun)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亚太经济格局与安全格局出现美国主导与中国主导的双轨结构变化的趋势。中美两国有必要优化增强它们的互补性,而不是进行两极化竞争,以确保亚太地区的发展与安全。为达到这一目标,翟崑提出了数点建议。
- 西方吹来的风在南海掀起波浪2015-05-20
翟崑(Zhai Kun)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去年年底以来,南海这盘棋随着局外人的加入越下越大,局势在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前夕进入到新的阶段。
- 中俄伙伴关系催生国际新秩序2015-05-20
陈向阳(Chen Xiangyang) 现代院世界政治所所长
习近平主席访俄深化了中俄战略互信,将增进欧亚合作,促进维护与改革战后国际秩序,使之更加公正合理。
- 另一轮美中峰会:机不可失2015-05-17
沈大伟(David Shambaugh) 乔治·华盛顿大学艾略特国际事务学院席格尔亚洲研究中心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教授,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杰出客座研究员
习近平主席将于9月访问华盛顿,这为两国领导人开诚布公讨论双边关系、相互投资及全球事务提供了重要机会。沈大伟在文中呼吁中国领导人行动大于口号,两国领导人应交流对对方战略意图的看法,并有必要讨论和摒弃错误认识,重振互信。
- 指导中美关系的原则2015-05-14
俞邃(Yu Sui) 中国当代世界研究中心教授
随着中国的崛起,很多人都很关心中美关系会怎样。俞邃阐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新外交原则的适用性,认为这些原则可以指导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
- 寻找中美日之间的共同点2015-05-13
金莹(Jin Ying)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所副研究员
中日美三国间的互助已远远超越政治成见的限制,资本、物资、技术和人员流动使三国联系愈加紧密。关注共同利益而不是搞制衡,才是三国和平与繁荣的关键。
- 丝绸之路经济带对中亚的影响2015-05-08
凯梅尔•托克托姆舍夫(Kemel Toktomushev) 中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对中亚地区的能源与运输投资明显然推动了区域一体化。但由于对北京外交政策目标缺乏了解、双方存在历史宿怨以及莫斯科对承认北京的重要作用十分敏感,中亚各国领导对中国仍然心怀担忧和警惕。
- 必须给伊核协议的达成“点赞”2015-04-22
贺文萍(He Wenping) 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
最近伊核协议谈判取得的进展使全世界有了乐观的理由。贺文萍特别强调了美中两国对谈判的影响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 中国向西,印度向东2015-04-21
周波(Zhou Bo)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国防部国际军事合作办公室安全合作中心前主任
中国越来越多进入斯里兰卡和南亚促使印度总理27年来首次出访斯里兰卡。印度最关心与所谓中国“珍珠链”战略有关的安全问题。被美国某防务承包商杜撰出来的这个战略,让人怀疑中国欲在印度洋设立海军基地。为缓和局势,中印两国必须包容彼此的海上利益。
- 两极化比单极化和多极化都现实2015-04-20
阎学通(Yan Xuetong)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世界和平论坛秘书长
利用“综合国力”公式,阎学通阐述了中国如何通过强化军事、开放经济和维护战略伙伴关系使国力增强。出于安全考量,中小国家出现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会出现另一场冷战。
- 不扩散合作助建美中“大国关系”2015-04-17
吴建民(Wu Jianmin)(Wu Jianmin) 前外交学院院长
最近就伊朗核计划达成的洛桑协议,是国际社会经过12年多艰苦谈判后向前迈出的重要一步。
- 深度介入台湾问题是美国负资产2015-04-14
吴祖荣(Wu Zurong)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研究员
美国对台湾的深度介入是美中关系的一笔负资产,尤其是考虑到1979年卡特政府已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美国应停止干涉中国内部事务,停止对台军售和一切形式的官方往来,真正让海峡两岸人民自己解决政治军事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