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关税 脱钩
  • 肖斌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政治学博士

从橄榄枝到战略威慑:特朗普与普京的第二回合较量

2025-07-21

2025年,特朗普重返政坛后,打破传统试图通过与俄罗斯总统普京的直接接触来寻求和平,双方进行了六次电话沟通,以调停俄乌冲突。然而,冲突非但没有缓和,反而不断升级。2025年7月,特朗普公开批评普京“毫无诚意”,并恢复对乌军援,战略立场出现明显转变。这一转变开启了美俄博弈的“第二回合”,也给冲突带来了新变数。

历史经验的启示

理解俄罗斯的战争韧性,不能忽视其历史经验。苏联时期,无论是对波兰、芬兰还是阿富汗的战争,国内动荡与经济压力始终是苏联停火的决定性因素。苏联解体后,俄格战争、克里米亚危机中,国内社会经济问题依然迫使俄罗斯调整战略。如今,俄乌冲突虽已进入第四年,但借鉴苏联经验,俄罗斯以“军事凯恩斯主义”重塑经济秩序,强化军工生产和社会控制,加强国内管控。这些战时措施增强了俄罗斯的战争韧性。例如,据《华尔街日报》2025年6月报道,俄罗斯自爆无人机和“匕首”导弹产能大幅提升。仅7月8日,俄军发射728架无人机与诱饵弹,创下历史新高。预计今秋俄罗斯无人机每月产量将超1000架。这种战时经济与社会动员不仅增强了战争韧性,也让普京在外交谈判中底气更足,对特朗普“停火”倡议愈发强硬。

和平的结构性困境

特朗普虽渴望通过交易终结战争,但现实的障碍超出其掌控。普京提出的停火条件包括:终止北约东扩、乌克兰让步、解除对俄制裁、保护海外俄裔权益。这些要求不仅触碰北约“红线”,也挑战了西方国家的长期安全共识。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西方对俄罗斯的“结构性恐惧”。从沙皇扩张到冷战对抗,俄罗斯在西方眼中始终是威胁存在。冷战时期丘吉尔的“铁幕”说、凯南的“长电报”、以及东欧国家的“历史创伤”共同塑造了这种长期心理,非特朗普通过几次谈判就能轻易“抹平”的。即便特朗普个人愿意接触普京,但在制度层面,美国国内两党在对俄问题上立场趋同,支持对乌援助与对俄制裁是广泛共识。这决定了特朗普难以绕开制度制约实现个人外交突破。

谁是战争赢家?

评估一场战争的“赢家”并非易事,它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通常涉及道义和国家利益两个不同的衡量标准,这些标准的权重和解释方式往往因观察者的立场而异。但对国家而言,“胜利”往往不是单一标准的结果。

从外部视角看美国,它无疑是当前俄乌冲突最大的受益者。一是,重塑欧洲安全格局。乌克兰战争不仅促使欧洲国家普遍增加了国防开支,更重要的是,它们对北约的依赖程度也进一步加深;二是,战争有效削弱了俄罗斯的实力,并成功将欧洲国家拉入到制衡中国的阵营中,符合美国的大战略利益;三是,获取经济利益。美国的军火和能源出口猛增,同时进一步巩固了美元作为全球避险货币的地位,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收益。

但从俄罗斯的角度看,现行的国际体系排斥了俄罗斯的利益,战争虽代价高昂,却达成多个预期战略目标:一是确立新的战略缓冲区,阻止北约进一步东扩;二是推动国际多极化,在“全球南方”塑造反西方话语;三是控制战略和经济利益的关键地区,提升国家韧性。对普京而言,这是一场“代价高昂但不可避免”的战略对抗。

尽管乌克兰努力通过军事、外交等手段争取胜利,并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敬。但是,战争损失巨大。截至2025年7月,战争已为乌克兰带来了至少5000亿美元的损失,而使用被冻结的俄罗斯资产给乌克兰也存在诸多风险,其中一个主要隐患是可能为俄罗斯与乌克兰未来的冲突埋下伏笔。此外,乌克兰重建也需要天文数字般的资金。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截至2024年12月31日,乌克兰的重建成本为5240亿美元。如果冲突强度不变,乌克兰每月还将承受30亿至50亿美元的战争损失。更重要的是,乌克兰能否取得胜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西方国家的支持力度。然而,西方国家在乌克兰领土问题和援助方面的不同态度,给乌克兰的最终胜利带来了不确定性。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特朗普曾相信,凭借“交易艺术”可促成乌克兰停战。但现实告诉他: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不是交易的终点,“谈判制胜论”正在让位于“威慑与施压”的现实路径。同时,美国与其它西方国家一道系统性地瓦解俄罗斯的战争韧性。然而,俄罗斯虽面临挑战,却已摆脱初期混乱,全面转入战时体制,这预示着美俄之间的战略博弈将长期持续。特朗普与普京的“第二回合”虽加入了战略威慑的元素,但这场转变并未带来战争终结。因为乌克兰战争已超越军事冲突,在制度对抗、战略重构与价值竞争之背后,预示着国际秩序将走向一个更加不稳定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