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中美关系 贸易战 全球治理 COVID-19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肖斌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冷战与大国兴衰:从奥本海默到萨哈罗夫

2023-09-08
640.jpg

8月底,由克里斯托弗·诺兰自编自导的传记电影《奥本海默》在中国上映,这部获豆瓣8.7分的电影引起了诸多中国观众的兴趣。电影所表现的内容令人深省,作为美国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的个人悲剧反映了冷战时期美国科学家的政治生态。实际上,与奥本海默同时代的还有被誉为“苏联氢弹之父”的安德烈·德米特里耶维奇·萨哈罗夫,他们同为核物理学家,都为本国核武器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都遭到各自国家的打压。不过,就个人悲剧的结果而言,奥本海默仅被吊销了安全许可证,依然能够演讲和研究物理,而萨哈罗夫则被流放,其社会主义劳动英雄头衔也被苏联政府褫夺。美苏对科学家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昭示了冷战的结局,美国成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而苏联则走向解体。

悲剧的产生

个人悲剧往往与特定的历史环境密切相关。奥本海默和萨哈罗夫生活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世界的冷战时期,这是造成他们个人悲剧的主要原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在全世界扩张势力范围,为了预防对方在彼此的核心利益区发起大规模常规攻击,发展核武器逐渐成为美苏争霸的重要工具。

因认识到核武器对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奥本海默利用其美国原子能委员会总顾问委员会主席的身份游说国际社会防止核扩散,进而避免美国与苏联发生核军备竞赛。但因其观点与美国政府的冷战观向左,最终导致其安全许可在1954年被撤销,其政治影响力也随之下降。作为奥本海默同时代的物理学家,萨哈罗夫在1948年就参与了苏联原子弹之父库尔恰托夫领导的核武器计划。因其在氢弹研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萨哈罗夫被誉为苏联氢弹之父。从1960年代开始,萨哈罗夫反对核武器扩散。1967年7月21日,萨哈罗夫在写给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的信中提出,苏联应该接受美国的建议,双方共同放弃对反弹道导弹的研发,否则将增加核战的可能性。不久,萨哈罗夫被苏联政府禁止参加与军事有关的研究。1980年1月22日,萨哈罗夫因抗议苏联入侵阿富汗而被捕,并被流放到保密行政区高尔基(现俄罗斯的下诺夫哥罗德)。

核威慑中的大国关系

核威慑对两极体系稳定发挥了一定作用,但美苏都把核裁军谈判当成了维护自己利益的工具。美国的利益集团利用这个工具影响议会和选民,而苏联则把它当成与美国讨价还价的砝码。例如,尽管尼克松1972年2月访问中国是走出中美邦交正常化的重要一步,但是中美正式建交却在1979年1月。这是因为苏联一直反对中美关系改善,希望美苏两国合作来压制中国。苏联在军备控制谈判上大做文章,以此警告美国与中国合作对抗苏联的企图。1979年1月,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访问美国后,苏联就通过《真理报》向美国释放信号,表示“至少在一段时间内,中美关系的走向会对美苏军备控制谈判进程产生影响”。

大国的兴衰

保罗·肯尼迪在其《大国的兴衰》一书中提出,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是决定大国地位的主要因素。在美苏争霸中,苏联曾一度拉近与美国国家实力的差距,但在随后的竞争中,美苏差距逐渐拉大,到了1980年代苏联与美国的差距已不可逆转。仅以计算机工业而言,苏联并不缺乏计算机设计的基础数学知识,但苏联缺乏大量生产高质量计算机和将基础数学知识转化为软件设计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苏联的政策环境束缚了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并导致大量的知识精英外流。在1970年至1980年代,来自苏联的数学家占旅居美国外国数学家的50%。与此同时,美国也认识到遏制苏联创新发展的战略意义。为此,美国开始对先进的计算机实施禁运政策,不让这些设备出口到苏联及其卫星国。苏联在知识创新发展上的缺陷对其建设现代化的工业、农业、军工业影响巨大。例如,1980年,一个美国农业工人生产出的粮食足够满足65人需要,相比之下苏联只能养活8个人,苏联不得不花费巨额外汇进口粮食。最终,美国从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中胜出,而苏联则在成立69年后被迫解体。

奥本海默和萨哈罗夫在冷战时的个人悲剧折射出大国兴衰的轨迹,它让我们认识到,积极构建良性循环的创新环境是所有国家的强国之路。用更加包容宽松的创新环境应对大国竞争,是国家在竞争中赢得战略优势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