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中美关系 贸易战 全球治理 COVID-19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让中国和邻国加入中导条约

2014-11-21

随着美俄关系越来越差,即使是旧协议,如《中程和短程导弹条约》(INF),看上去也存在风险。

这项1987年签署的条约基本上解除了中程导弹(射程500-5500公里)对欧洲的威胁。但美国国务院近期指控莫斯科破坏了这一条约。对此俄罗斯予以驳斥,并指责说是美国违反条约。

中导条约一直以来更有利于美国,因为它不约束英国、法国等可以对俄罗斯实施独立核打击的美国军事盟友。更重要的是,美国周边没有一个拥有类似能力的潜在敌国,而中国、印度、伊朗、朝鲜以及巴基斯坦都已经拥有或正在发展能打击俄罗斯的中程导弹。

莫斯科官员曾表示,他们也许在将来某个时候退出该条约。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美国和莫斯科应当谋求让中国和其他地区力量加入这一条约。中导条约刚开始谈判时,莫斯科曾坚持要在亚洲保留它的导弹部署,但华盛顿表示反对。后来,俄罗斯总统弗拉迪米尔·普京和美国总统乔治·布什提出了让中导条约“具有全球特征的可能性”。而中国位居潜在受邀国名单前列。

尽管华盛顿和莫斯科关系非常紧张,但除非双方能就另外方案达成一致,否则美国应该就修订中导条约与俄罗斯接触,以便允许在亚洲部署导弹。美俄两国还应当同时建议北京及其邻国加入该条约。

当然,要想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加入,的确非常不易。没有国家可以准确预计加入条约后的得与失。中国目前认为,它的中短程导弹肩负着重要的安全使命,要遏制台湾独立企图,阻止美国干涉北京利益,威慑美国盟国对中国围堵。

不过,中国在亚太领土争端问题上的咄咄逼人已经激怒邻国,并把它们推向美国一方。特别是日本、韩国和台湾,很可能对发展反导能力越来越感兴趣。虽然中俄双边合作不断升级,但紧张关系依然存在。未来,中国可能面临某些国家过量部署反制武器的局面。到那时北京可能就会比较欢迎一个禁止性条约了。事实上,中国即使不情愿,但它通常会遵守尚未加入的《导弹技术控制规约》(MTCR)的指导原则。

扩大中导条约谈判将令北京在军控方面成为一个全面的全球合作伙伴,这也是对其不断上升国际地位的认可。虽然中国倾向于认为,这种限制是维持美国霸权的工具,但华盛顿也可以提出,加入这一条约,是避免美国为“重返”或“再平衡”而增加在亚太地区军事存在最好方式。

美国倡议的地区弹道导弹防御也可以成为谈判一部分。圣约翰大学大卫·科恩注意到,毕竟“中国导弹数量上的扩张,已经令美国弹道导弹防御变得成本高效益低,当面对大规模协同打击时,可以给前方提供的防护相当有限”。

有些分析人士转而建议,通过退出这一条约,发展对等导弹,来应对中国军力增长。这个建议忽视了美国盟友对导弹部署特别是对防卫台湾的不情不愿。作为替代方案,科恩建议增强美国在这一地区的打击能力,增强对导弹打击的防御反应能力。不过,地区国家应当对维护地区安全负责。美国决策者们应当把扩大中导条约作为减少美国防御义务的手段。

中国不断增强的导弹实力,挑战的是美国对亚洲的控制,即美国的投射力量,而非美国本土的安危。最可能发生的意外是中国攻打台湾,但这和直接攻击美国本土完全不同。冷战期间,华盛顿担心苏联控制被二战削弱了的欧亚国家,但这种可能性已经消失,美国没有类似理由继续在该地区保持大规模军事存在。

美国友邦和邻国和中国一样变得更繁荣,更有能力自我防卫。正如中国眼下可以威慑美国,北京的邻国也可以威慑中国。对美国来说这显然是最佳状态。科恩承认,“鉴于台湾危机中存在利益不对称,在军事方面,美国不可能完全压过中国的‘主场优势’”。

限制华盛顿的作用,还能减少超级大国为非重大利益爆发冲突的可能性。讽刺的是,美国的传统优势加大了大国对抗风险。科恩解释道:“在危机或冲突中,一旦美国卷入,当地互相敌对的国家也许就会产生动机,升级(或威胁升级)与当地美军或美国盟国的对立,以缓和它们之间的危机,保住政权。”

华盛顿的首要目标之一仍是约束中国的行为。但要实现这一目标,最好的方式,如果可能的话,是建立合作关系。把北京当成敌人,它就越可能成为一个敌人,这是对自我实现预言的危险诠释。

把中导条约扩大到亚洲,将有助于缓和不断升级的军事紧张态势,抑制地缘政治特别是领土问题上的争逐。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但这是一个能让美俄合作的领域。中国最初可能对加入该条约非常警惕,但一个新的军控机制最终也会让北京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