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中美关系 贸易战 全球治理 COVID-19 气候变化 脱钩
  • 陈积敏 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更加积极有为的中国外交

2024-01-25
chenjimin.jpg

2023年12月底,中共十八大以来的第三次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举行,会议总结了过去十多年外交领域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成果,再次明确了未来中国外交的发展目标、实践路径与根本要求。从2014、2018、2023年三次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召开的主题与历程可以看出,中国与世界的互动更加紧密,互相影响、相互依赖性进一步增强,也体现出中国外交机制化程度、体系化水平的提升。

2012年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是“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意味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具有两大明确的目标导向。从国内方面讲,是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目标。坚决捍卫主权、安全、发展等核心利益是中国外交的当然使命,实际上这也是任何一个主权国家外交事务的本职。从国际方面讲,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并最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可以被视作中国对世界愿景的总构想与总概括。

外交服务于一国国家利益具有普遍性意义,但一国外交在服务于本国利益的同时兼顾整个国际社会乃至于人类社会的前途命运,则是少数大国才会考虑并付诸实践的特例。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中国外交之所谓“大国外交”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志。党的十八以来,中国致力于推动构建以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为特征的新型国际关系,特别是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鉴于国际目标的要求,中国外交积极参与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随着中国以及更广泛意义上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的增强,以及全球治理面临挑战的日益增多、现有国际治理体系与治理机制困境的更加凸显,推进国际治理体系改革已成为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国际社会的一大共识。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以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将顺应并推进这一改革作为承担国际责任的当然选择。

令人遗憾的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改革往往被一些国家解读为试图改变二战后的国际体系与国际秩序,因而被贴上了“修正主义”国家的标签。本质而言,这是西方话语霸权的一种体现。需要看到,二战后国际社会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秩序类别。一种是霸权秩序。冷战期间,这一秩序表现为美国与苏联争夺霸权的两极结构。冷战后两极结构崩塌,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结构形成,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美国治下的和平”。另一种秩序类型是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联合国秩序,表现为以联合国为核心的、以国际法为基础的、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与原则的国际体系与制度规范。

冷战后,美国霸权秩序与联合国秩序并存,但却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秩序愿景。美国强调的所谓“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其中虽在一定程度上包含有联合国秩序的某些元素,但更多是从维护美国霸权利益角度出发而单方面确立的规则,并且以单边主义方式强加于国际社会。美国将自身界定的国家利益泛化为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将美国的法律规范凌驾于国际法与国际规则之上,大搞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这实际上是对国际关系民主化、法治化、合理化的一种否定与反动,是与国际社会潮流相违背的。与之相对应,中国则明确表示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这是对二战后普遍认同的联合国秩序的坚持,代表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意愿,也顺应了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历史潮流。

因此,中国根本不是某些西方国家所标签的“国际秩序的挑战者”。恰恰相反,中国是二战后联合国秩序的坚定维护者与改革完善者。本次中央外事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坚持推进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等于再次明确了中国的这一立场。1月9日,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刘建超在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发表演讲时重申,中国是现行国际秩序的创建者、受益者、维护者,不寻求改变现行国际秩序,更不会另起炉灶,再搞一套所谓新秩序。必须指出的是,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与国际秩序就意味着必须坚决反对一切强权政治和霸凌行径。因而,中国外交的一个优良传统与鲜明特色就是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毫无疑问,这也将是新时期中国外交斗争的重点方向。

从这个角度来说,理解中国外交一方面要看它坚持什么、捍卫什么,另一面也要看它反对什么、斗争什么。实际上,这种坚持与反对都遵循着一个共同的逻辑,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更为有利的国际环境,同时为世界持久和平与共同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贡献更大的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