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中美关系 贸易战 全球治理 COVID-19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欧洲慎重制定未来的对华政策

2023-06-15

最近几周,欧洲制定即将出台的对华政策的方式发生了明显转变,这需要谨慎和精确,才能微调出来一个持久的战略方向。欧盟决心“重新校准”对华立场,摆脱过度对华依赖,尤其是在重要的新兴技术方面。这项工作出于维护其经济安全和减轻潜在危害的愿望,目的应该是“降低”未来风险,制定一条保护欧洲利益和促进合作的平衡路线,而不是陷入没有意义的辩论。

其主要目标,应该是在欧盟内部培养真正的团结意识,从而实现有效的集体决策。值得注意的是,2023 年 5 月,欧盟高级代表强调所有 27 个国家实现协调一致,也即形成有凝聚力的统一阵线。然而,从波罗的海到喀尔巴阡盆地,不确定性普遍存在,因为欧洲人正努力理解每个成员国对中国的隐晦态度。这加剧了采取果断、统一行动的紧迫性。

中文图片V36.jpg
请点击阅读最新一期中美聚焦文摘

一、欧盟与中国发展动态关系的雄心

上一次斯德哥尔摩会议上,欧盟高级代表博雷尔提交了一篇题为《重塑对华关系,与华接触,与华竞争》的文件。这份文件介绍了欧盟目前积极发现漏洞,并制定战略措施解决这些问题的各种努力。外国直接投资审查、《反胁迫工具法案》、《欧洲芯片法案》、《关键原材料法案》和“主权基金”等一系列关键举措,表明欧盟致力于维护自身利益和增强自身韧性。

短期来讲,乌克兰战争是中欧双方打造变革性互利道路的关键所在。首先,欧洲寻求中国对政治解决方案的全力投入,这可能成为强化伙伴关系的催化剂。习近平首次致电泽伦斯基时,距离战争爆发已有 14 个月;又过了几周,一位负责启动和平谈判的中国官员首次访问欧洲,凸显了更加积极参与乌克兰问题的紧迫性。其次,通过更深入参与乌克兰问题,中国可以显著提升其全球大国的国际地位,有效修复其在欧洲略微受损的形象。最后,乌克兰问题的成功解决将释放大量商机,特别是在中国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这将为贸易、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开辟道路,同时成为覆盖更广泛地区的重要走廊。因此,解决这场战争不仅为欧洲带来短期利益,也为中国带来长期利益。

中期来看,重点在于去风险化。虽然欧盟成员国对此存在共识,但全面的长期愿景仍然难以实现。欧洲把中国作为对手、合作伙伴和竞争者的三重视角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在经济安全方面,中国越来越被视为“系统性竞争对手”。减轻对华过度依赖变得至关重要,但目标不是像美国那样实现完全“脱钩”,而是重新调整经济关系,确保公平平衡,避免在战略领域的对华过度依赖,包括数字化转型、太阳能电池板、关键原材料和某些技术等。

长远看,出现了几个关键问题。首先,解决严重的贸易不平衡问题,因为中国目前对欧盟的出口几乎是欧盟对华出口的三倍(前者每天是17 亿欧元,后者是 6.6 亿欧元)。其次,中国驻欧盟大使最近积极推动《全面投资协定》,但欧洲投资仍面临着中国的壁垒,尽管其试图利用这一充满不确定性的协定解决这些问题。第三,强化战略自主。欧盟必须正确处理美中竞争的复杂性,避免与任何一方结盟,尤其是在台湾问题上。坚持“一个中国”政策的同时,还要在维持台海现状和缓和海峡紧张局势之间取得平衡,而这是一个越来越困难的事情。随着欧洲转向更加务实的方法(博雷尔认为,原因在于台湾海峡“对世界贸易,尤其是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一直强调单纯基于政治制度而支持民主国家的观点在不断演变。尽管如此,长期战略的制定仍然是悬而未决的难题。

二、中国对欧关系的诉求

中欧都开始启动重新接触的过程,包括中国对欧洲展开了高调的魅力攻势。这种协调的行动对双方都具有重大意义。比如,习主席接见欧盟领导人和今年5月中共高官访欧时,双方共同发出了明确的信息。

中国明确阐明其对欧关系的目标,旨在防止“新冷战”的出现,阻挠“脱钩”行动,并避免欧盟对中国企业实施惩罚性制裁——中国认为,这是一种背信弃义的做法,类似于“背后捅刀”。此处,指的是欧盟的第 11 轮制裁措施(目前处于制定阶段)。根据这些措施,欧洲对确定为帮助俄罗斯逃避贸易禁运的公司施加制裁,这些制裁看来有理由继续实施。然而,中国警告说,此类行动可能引发负面影响。在此背景下,秦刚外长强调,双方要共同维护经济全球化,协调政策,寻找合作机会,解决关切,维护全球稳定。

中国和欧洲一样,都渴望加强“战略自主”,其根本目的是减少欧盟对美国的依赖。基于这一目标,秦刚外长强烈反对美国推行的“脱钩”政策。有趣的是,美国已经开始与欧盟的去风险理念接轨。最近,在广岛举行的G7峰会强调减少对华过度依赖的目标(“我们不是在脱钩或向内转。同时,我们认识到,经济复原力需要去风险化和多样化。”),表明有关各方细微的地缘政治分歧有所减少。矛盾的是,尽管中国发出严厉批评,会议结果却使得中国更加接近其保持积极贸易参与和影响力的目标,而不是被边缘化。

三、超越核心价值之战

中国和欧盟已经表现出对潜在趋同领域的相互认可。然而,它们经常使用不同平台突出各自的差异,导致讨论毫无成效。在此背景下,虽然博雷尔强调“价值观”是欧盟对华的主要关切,但对欧洲的实际影响在于其他方面,如减少过度依赖、维护经济安全和管理风险。

然而,各类会议和新闻发布会没有成为开展建设性对话的平台,而是变成了老套乏味的舞台,双方各自发表对不同问题的看法,包括不同的政治制度、对民族主义和意识形态的担忧、主权和安全问题,以及各种人类挑战等。双方知道自己的立场不会改变,而这些互动表明,要把这些场合变成吸引各自国内观众的地方,只有将政治姿态置于有意义的对话之上,而不是进行富有成效的讨论,以改善双边关系。

充满复杂问题的现实与党派利益之间的冲突,阻碍了建设性解决方案的制定。公开的争论不会说服任何一方。因此,问题出现了:人权优先还是贸易优先?尽管致力于推广欧洲价值观,但欧洲往往认为贸易优先于人权,对任何可能的人权侵犯行为视而不见。秦刚和德国外长贝尔伯克上一次咄咄逼人的新闻发布会就是例证。德国的矛盾立场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支持中远集团收购汉堡码头的股份,一方面对中国人权状况表示深切关注。如果考虑到德国对中国的严重贸易依赖,以及严重依赖俄罗斯商品的历史,这一点则更加明显。另一方面,北京强调外部势力利用这些问题在中国内部制造不稳定。在这场叙事战中,每个人似乎都在寻求自己的可信度。

台湾问题和西方长期奉行的“一个中国”政策,突显出政治辞令与确定性之间的差异。即使在今天,虽然许多国家对日益紧张的局势表达出合理的担忧,但没有一个欧盟成员国承认台湾是独立国家。马克龙富有争议的言论引起了人们对这些双重标准的关注。

双方是否有可能放弃徒劳的表演,共同专注于有效地向本国公民解释相互往来的利弊?只有时间才能揭晓答案。通过把中欧关系的重心由形式转向内容,我们有机会弥合分歧,优先照顾已经表明的共同利益,最终使所有各方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