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中美关系 贸易战 全球治理 COVID-19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沈大伟 乔治·华盛顿大学艾略特国际事务学院席格尔亚洲研究中心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教授

2017:中国外交活跃的一年

2018-01-08
S3.jpg
2017年11月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北京紫禁城参观合影。随着唐纳德·特朗普总统把政府的工作重点转向内部,中国已经进入了许多人认为的美国在东南亚留下的空白区域。 (美联社照片/安德鲁·哈尼克)

在10月份第十九次党代会的里程碑式讲话中,中国国家主席和领导人习近平大胆说出了中国要成为全球外交大国的主张。通过26次声称中国是一个“大国”或“强国”,习揭开了中国外交的新篇章。不再自诩邓小平曾建议的“韬光养晦”,相反,习为中国制定的愿景是“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他的“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建立中国在世界事务中的中心地位。

习在年初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已经发出这一信号。他占领了早间开幕式的舞台,自信满满,控制着他的听众。通过CNN,他的演讲向全世界直播。习告诉代表们,中国将是经济全球化的支持者,并准备在全球治理中发挥主导作用。这一表态受到极大欢迎,特别是在世界迎来美国新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的时候。特朗普的言论表达出对全球化力量和全球治理多边机构的公开敌意。就在美国似乎放弃半个世纪以来对全球事务的参与和领导时,中国却加紧拥抱新的全球领导者角色。这种鲜明的对照,世界经济论坛的代表们没有忽视,全世界的观察家们也没有忽视。

随着2017年的结束,全世界也恰恰见证了这一点。一方面,美国放弃了一个又一个全球性承诺,它的总统自我陶醉、虚张声势,予人不靠谱的安全感,使盟友被疏远,敌人被纵容。另一方面,世界看到了一个稳重的中国领导人,他在十九大上巩固了权力,并在世界舞台上施展自信的姿态。他的国家不是后退,而是进取,并憧憬未来。中国正在填补美国在亚洲、拉美和其他地区留下的真空。

对中国2017年外交的回顾昭示出了它的极度活跃。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在这一年当中都访问了十个国家。习的行程让他去到各式各样的国家:美国、俄罗斯、德国、芬兰、瑞士、越南、哈萨克斯坦、厄瓜多尔、智利和秘鲁。在北京,习接待了最少24位到访的总统、总理和联合国秘书长。国家级来访者的名单中两个来自北美,五个来自拉美,两个来自非洲,两个来自中东,五个来自欧洲,还有七个来自亚洲。

这一年当中,中国还参加了与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欧盟、俄罗斯、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韩国和16个中东欧国家举行的高层对话。所有这些双边和多边外交都加强了中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关系。

对中国外交来说,这一年中另外两个重要的亮点是在厦门举办第九次金砖峰会和在北京举办首届“一带一路”论坛。在开幕式讲话中,习近平试图为金砖国家带来新的活力。作为一个组织,金砖国家近十年里一直在磕磕绊绊地寻找它的实质性使命。一些成员与其他成员的双边关系步履维艰,最明显的就是中国和印度,而巴西与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的关系也吃紧。尽管如此,习的讲话仍呼应了他在达沃斯所触及的主题:

“我们应该致力于推动国际秩序朝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要坚定奉行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要推动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反对保护主义。要推进全球经济治理改革,提高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为解决南北发展失衡、促进世界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

5月份在北京举行的首届“一带一路”论坛,也许是中国外交的年度亮点。“一带一路”倡议是一组极具野心的项目,目的是通过一个庞大的交通运输及其他基础设施网络(中国的说法是“连通”),将亚洲与欧洲连接到一起,从而促进商业和一系列民间活动。它包括两个主要路线,一个通过陆路,一个通过海上,即从中国穿过欧亚地区直达欧洲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连接中国、东南亚、印度洋沿岸、东非并通过红海抵达南欧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这两个主要路线,又分叉出六个干线,通往不同的国家。虽然尚处在早期阶段,但这一宏大计划涉及到60个国家,预计将耗资12万亿到14万亿美元。2017年5月,习近平召集60个国家的领导人及其他代表,在北京正式启动了“一带一路”,而他的会议发言提出了各式各样的承诺和投资。

总而言之,2017年应被视为中国全球外交标志性的一年。回望这一年,中国在世界事务中巩固了其大国地位,并向世界承诺维护现有的国际体系。依笔者看来,习近平承诺为全球治理做贡献,结束了中国长期以来的“搭便车”,说明北京终于成为其他国家所呼吁的“负责任的国际利益攸关方”。这对北京来说是一个重大突破,而习近平个人值得被称道。要知道,中国与某些国家的双边关系仍然困难重重,它在世界事务中的不断崛起仍让其他国家感到焦虑,北京将不得不设法缓和这种焦虑。但总体来说,我们应该关注中国外交进程的大趋势,这对中国有利,也对世界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