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关税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黄裕舜 香港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罗德学者

华盛顿新的贸易包围战略可能适得其反

2025-07-29
黄裕舜1.jpg
2025年1月20日,特朗普总统发表备忘录,提出“美国优先”贸易政策,作为重塑美国贸易关系和应对长期贸易挑战的战略。

在国际贸易谈判中,华盛顿已经展露了相对清晰的战略或战术倾向。

与其他国家打交道时,减少贸易逆差是美国贸易谈判团队的重点目标,但同样重要的目标似乎还包括孤立中国,并对这个全球制造业强国实施供应链封锁。

这些调整是特朗普团队一些更具技术头脑和政策导向官员努力的结果,包括强势的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以及注重执行的贸易代表杰米森·格里尔。虽然两人都不是特朗普寻求战略建议的亲信,但他们已经证明自己是当前反华行动中技艺娴熟的“检察官”。

华盛顿初期成功的范围和局限性

表面看,特朗普政府的努力似乎取得了成效。

5月8日,华盛顿与伦敦达成一份贸易协议,这也是美国与其主要贸易伙伴达成的首份协议,其中一项条款要求英国在供应链安全及战略敏感设施的“相关生产设施所有权”方面尽快满足美国要求。根据协议,两国承诺深化出口管制合作,限制中国获取尖端军民两用技术部件。这预示着美国会对其他谈判对手采取相同的策略:“与我们合作遏制中国的出口优势,我们会给你提供市场准入机会作为回报。”

据报道,越南本月初“同意”美国对其主要在本国制造生产的商品征收20%的关税,但“转运货物”将面临40%的关税。

转运泛指进口货物通过各种形式在中间国进行重新组装、重新包装并再出口。2018年中美贸易战爆发以来,这种做法对寻求规避美国关税的中国出口商至关重要。它们先将生产的零部件出口到越南、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然后进行组装,再运往美国。

7月15日,印尼和美国达成协议,将美国对所有印尼制造商品的关税从32%降至19%,而转运货物则将按照原产国的税率征收关税。据报道,雅加达的贸易官员们松了一口气,这与东盟其他地区贸易官员的忐忑不安形成对比。华盛顿的贸易官员同样感到欣慰,此前,随着欧盟和东盟对美国的态度恶化,他们一直在努力争取让对方做出让步。

然而,其他人不一定能这样欢呼。

此外,自4月初特朗普一如既往戏剧性地宣布暂停实施“对等”关税90天以来,已经过去100多天。此举重创了美国股市和债券市场。在参议院选举遭遇惨败后,石破茂政府极其渴望与这个日本的主要贸易伙伴达成一项“划算的交易”。菲律宾是第三个与特朗普初步达成贸易协议的东盟国家。目前,菲律宾的贸易额正缓慢回升。

在最初延长贸易谈判窗口期的时候,特朗普吹嘘自己能够轻松取胜,但现在的这几项协议和他的预期相去甚远。事实上,特朗普必须应对这样一个现实:他的对手越来越不被他的虚张声势吓倒。据报道,布鲁塞尔对美国的加征关税做出了实质性反击,目前正朝着与华盛顿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

在其他地方,从墨西哥城、渥太华到北京,美国与其一些最大贸易伙伴之间几乎没有达成任何协议——至少目前如此。

黄裕舜2.jpg
美国总统特朗普发布了一项名为 "买美国货,雇美国人 "的新行政令,但在现代经济中,这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图片:TRAVIS DOVE / BLOOMBERG / GETTY)

包围战的中长期预测

对美国而言,让各国认同特朗普倡导的狂热保护主义经济愿景可能非常困难,让它们参与打击中国再出口(这是中国经济增长战略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则难上加难。造成这种困难的原因有三点,预示着贸易包围战略很可能走向失败。

首先,拟议的转运关税难以明确规定,更难妥善执行。魔鬼仍然藏在细节里,关于如何、由谁以及用什么样的衡量或评估标准来执行这些额外关税,目前没有太多的细节内容。问题的关键往往最终聚焦于原产地规则的细枝末节,这些规则规定了某些商品需要达到多少增值转化率,才能被视为部分或全部“在某地生产”。迄今为止,除了官方内部文件承诺越南将遵守打击“非法转运”的措施外,华盛顿和越南双边会谈透露的信息有限。

如果“转运货物”指的是重新贴标签、重新包装并运往美国的货物(这些活动通常由中国公司自行完成),那么面对这些公司通过巧妙绕过庞大的官僚机构,合法解散并重建自己的业务,美国可能发现自己基本无计可施。

另一方面,正如分析师黎洪和就越南问题所指出的,如果华盛顿对转运货物采取更宽泛的解释,将所有包含中国原材料和零部件的越南制造产品纳入其中,那就有可能对越南电子和纺织企业的利润率造成极大伤害。基于国家主权和经济关系多元化原则,河内完全有权利和理由拒绝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为执行上述规定而采取的过度干预行为。

其次,特朗普的包围战只会强化区域和小型多边集团国家加强与伙伴经济体贸易一体化的信念。正如我的同僚、东北亚安全专家张云指出的那样,“亚洲和欧洲的区域一体化正再次启动”。

在最近于吉隆坡结束的东盟外长会议上,新加坡外交部长维文谈到了这种转变。他呼吁将东盟打造为“单一生产区、单一投资区”,并进一步降低“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

地区集团之间的联系也开始加深。6月26日,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提出将欧盟与12国组成的《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对接。其隐含的想法是,欧盟必须实现多元化,不局限于促进集团内部一体化和发展与中国、美国的关系,而是与加拿大、英国、新加坡、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发达经济体以及越南、墨西哥、智利等高潜力新兴经济体培养协同效应。

这种集团内部和集团间一体化的结果显而易见:这些经济体的生产企业在美国市场之外的选择越多,华盛顿对这些经济体的影响力就越小。相应地,这些经济体就越有可能抵制美国官员要求它们停止对华贸易的单方面要求。这仍是许多经济体,尤其是欧洲大陆和拉丁美洲的经济体实现贸易多元化的重要内容。

第三,也是最后一点,美国的压力很可能提升中国政府内部技术官僚的信誉和影响力。他们长期以来一直呼吁提振国内消费,扩大中国市场以吸引海外生产商。在今年6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强总理恰好也承诺将中国打造成一个“超大型”消费强国,着力增加家庭支出,以克服增长瓶颈并实现经济再平衡。

此次讲话的独特之处,或许在于其信息表达清晰明确,而且发言者级别甚高——名义上李强在中国共产党政治局常委中排名第二。

此外,讲话还总结了一系列政策声明,而这些声明预示着自去年夏天以来,中国领导层的政策重点发生了微妙但重要的转变,那就是增加消费,减少低效的产业决策——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最近几周对此也提出了批评。

中国通过推动新兴中产收入群体扩张让自己的市场增长得越快,美国和中国在全球各领域市场份额的差距就越小。事实上,中国领导层已经意识到,制造能力并非大国经济竞争的唯一决定性因素,购买力,即向外国生产商提供利润的能力,同样至关重要。这或许是他们从美国现任总统反复无常却又颇具启发性的贸易武器化行为当中汲取的教训。

特朗普先生得小心,别打错了算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