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关税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刘宗媛 美国智库外交关系委员会研究员、《外交政策》杂志专栏作家

中国正赢得特朗普发动的贸易战

2025-07-28
1.jpg

中美两国最近在日内瓦和伦敦举行的贸易谈判只是暂时缓解了世界两大经济体之间的冲突。尽管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竭力将这些权宜之计吹捧为有利于美国的“交易”,中国却对记分板有不同的解读——它认为自己赢了。从中国角度看,它确实经受住了这场风暴,变得更自信、更自力更生,也更坚信自己的长期博弈正取得成果。

自2018年中美贸易战爆发以来,中国制定了一套攻守兼备的策略,以减轻面临关税和制裁时的脆弱性。在防御层面,中国改变贸易流向,开发针对以美元为基础的全球金融体系的对冲工具,并加快对本土技术的投资。中国还着力推动国内消费,但这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加强人工智能应用和绿色科技等战略部门的手段。

进攻方面,中国加强了出口管制,并表现出随时准备进行迅速的外科手术式的报复。中国政府对特朗普政府第二次关税威胁和升级行动的回应,就体现出这种战术灵活性和坚定决心。最近几个月,中国几乎都是立即采取反击措施,在谈判中立场强硬,总体上拒绝屈服。中国不仅是回应美国的施压,还在按照自己的方式重新定义美中贸易冲突。

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或许无意间——暴露了美国工业对中国稀土矿及其他原材料的依赖。特朗普的关税措施导致双边贸易中断,让美国制造商手忙脚乱,以高价购买原材料。4月初实施稀土出口管制以来,中国政府发现这是让美国企业苦不堪言的有力工具。

特朗普反复无常的关税闹剧为中共带来宣传层面的胜利——尽管与特朗普对抗在中国并不像许多外人以为的那样在政治上受欢迎。更重要的是,这也带来了战略优势。对于许多对西方发展模式持怀疑态度的全球南方国家政府来说,中国面对美国压力时展现出的韧性,为习近平主席关于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说法增添了可信度。

在中国政府看来,特朗普政府不惜一切代价让两国经济脱钩的决心,是美国遏制中国崛起努力的高潮。中国不想打贸易战,也不想脱钩,但它愿意承担卷入这场美国可能输掉的贸易战的风险。而且它宁愿脱钩,也不愿向特朗普屈服。

正因如此,中国领导人、商人和企业家一直把重点放在增强韧性和自力更生上,这意味着首先需要减少对美国市场和技术的依赖。尽管没什么能与美国的消费需求和技术创新相提并论,但中国企业如今认为在美国竞争并获得美国高科技产品的机会几乎为零,于是它们做了相应的调整。华为在美国施加制裁和出口限制之后的强势回归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今,字节跳动也面临着类似压力,因为特朗普正试图迫使它将视频分享应用TikTok出售给美国买家。

当然,中国领导人知道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会造成痛苦。这些政策可能给中国低附加值的轻工业(例如服装和鞋类)带来尤为严重的打击。但是,出口萎缩或许最终让中国受益,因为它可以加速产业整合,迫使落后企业退出市场,并提高效率。诚然,失业率可能上升,但在一个工厂生产已经高度自动化的国家,其政治影响可能并不严重。或许更重要的是,中国曾经抗住了更糟的状况。例如,1992年至2002年间,市场化改革和结构调整导致超过7600万工人下岗。新一轮下岗潮不太可能动摇中国共产党的权力。

2.jpg

特朗普关税政策的长期影响更为深远。就像对华为和中兴通讯的打压助长了中国的科技发展雄心一样,重新开始的地缘经济限制只会让中共领导人更容易团结民众抵御所谓的外来羞辱。短暂的关税暂停只不过为出口企业提供了加快出口商品的窗口,并没有为缓和双边关系奠定基础,也没有改变人们的情绪。

鉴于特朗普的关税冲击恰逢中国“十四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中国决策者希望通过财政和货币刺激措施提振国内消费,扶持小微企业。但这些措施无法解决中国经济中家庭消费率低的结构性缺陷。这一再平衡过程可能需要数年时间。

同时,随着外部环境恶化,大多有工科背景的中共领导层及国内实业家们将继续将资源投向先进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驱动的先进制造业生态系统,以避免生产力下滑。中国首次在开发国内技术上押下高风险赌注,是在2018年特朗普发动贸易战时,这并不是稳赢的。但随着美国试图将中国逼入绝境,几乎没人认为中国还有其他出路。

全文翻译自报业辛迪加(Project Syndicate),原文标题“China is Winning Trump's Trade War”,20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