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中美关系 贸易战 全球治理 COVID-19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张军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中国经济政策干预存在矫枉过正的危险

2020-01-03
cc.jpg

今年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预计将降至6%多一点,而且短期内不大可能提速。事实上,经济评论家们普遍认为,2019年中国经济的表现可能是未来至少10年当中最好的——虽然已经是30年来最差的。观察家们的分歧在于,中国究竟有多令人担忧,或者说,政策制定者可以做些什么,来改善经济增长的前景。

乐观者指出,鉴于中国今天的经济规模,GDP即使每年只增长6%,其增量也大过25年前的两位数增长。悲观者认为也许确实如此,但是GDP增长的放缓正妨碍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这对一个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来说是坏消息。而且,居高不下的企业和地方政府债务也加剧了财政风险。

不管站在哪一边,有一件事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政策的前后不一和治理错误,是导致中国经济放缓的重要原因。其问题在于结构性改革进展缓慢,而经济长期增长有赖于下放政府权力,扩大市场化和经济自由化,同时让私营部门获得更多的资金和其他生产要素。

中国政府在经济上转向矫枉过正,会产生出立竿见影的负面影响,这是经常发生的。想一下中国消费价格指数的上涨,其部分原因是猪肉价格飙升。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前发言人表示,这是因为过去几年来,下级政府以违反环保规定为由,决定关闭小型养猪场。

最近几年,环境和空气质量法规给许多中国企业带来沉重打击,尤其是对中国未来经济活力至关重要的中小制造业企业。诚然,保护环境很重要,不仅是对公众健康,在政府引导下的体制转变,也改善了空气的质量。但是中央政府这种自上而下的做法,变成施加给地方政府的一套严格的指标。这种生硬的手段,有可能削弱地方政府支持经济实际增长的动力。

在很大程度上,中国过去的成功是因为确保最成功地区的领导干部可以得到晋升,以此推动了地方一级的试点和竞争。如今的情况表明,地方干部获得更多奖励是因为实现了环境目标,而不是增长目标。

在金融领域,中国政府矫枉过正做法的短期后果也可见一斑。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为抵消外部冲击,政府敦促银行增加放贷,企业积累了大量债务。虽然这保持了增长引擎的运转,但却使金融风险急剧加大。

然而到2016年,政府的态度变了。尽管中国人民银行仍保持政策的中性,但各银行被勒令大规模去杠杆化和信贷收缩,中国规模庞大的影子银行业也大幅缩水。这种激进做法损害了许多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加大了债务危机风险。它还促使大量资本外逃,削弱了包括房地产在内的私人投资,进而破坏了名义GDP的增长。结果是,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占GDP的比重并没有下降。

除了政府追求其目标的方式导致经济增长受阻,问题还在于,这些目标会迅速、出人意料、频繁地改变。这扰乱了投资者预期,削弱了市场信心。企业不仅在投资上犹豫不决,许多公司还缩减了员工规模。最近几年,即使是中国的互联网巨头,裁员也已经越来越不可避免。

中国政府自上而下的过度干预非但未使结构性改革取得进展,反而加剧了结构性失衡。自上而下不分青红皂白、不可捉摸的指令伤害到所有企业,尤以私企受害为甚。毕竟,国有企业受到官方强有力的保护,使它们更有可能生存下来,虽然它们效率低下。

中国政府就像呵护过度的父母,需要学会放手。不错,更传统的宏观经济管理政策具有一定风险,公司也许会决定积累过多的负债,银行也可能发行过多或过少的信贷,但由此产生的波动在很大程度上或许只是暂时的。

而从长远看,这种方法将增强投资者和市场的信心,让最具活力的企业蓬勃发展,为中国到本世纪中叶成为高收入发达国家所需要的经济稳定增长提供支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央政府可能最终不得不放弃放弃它的那一套做法。

全文翻译自报业辛迪加(Project Syndicate),原文标题“China's Damaging Policy Disruptions”(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