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中美关系 贸易战 全球治理 COVID-19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中国在北极的影响力增加

2018-11-26
a.jpg

自从2013年获得“北极理事会观察员”地位以来,中国大力加强了在北极的存在。大连海事大学李振福的一句话突出了北极蓝海在未来地缘政治和全球商业中的重要作用,他说,“谁控制了北极航道,谁就将控制世界经济和国际战略的新通道”。

2018年1月中国发表北极政策白皮书,宣布“冰上丝绸之路”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第三个延伸,并称中国是“近北极国家”。无法完全脱离政府的中国企业战略性地更大发挥了这一作用。通过投资破冰船,增加在西北航道及北方海航道(NSR)的海上运输,以及通过对北极地区国家及其领海的双用途直接投资和科考,这些企业无论在物质上还是在金融与地缘政治上都扩大了它们对北极的参与。

破冰能力与航运

2018年9月“雪龙2”号首次亮相,这是中国第一艘具有开创性双向破冰能力的国产破冰船。中国还计划建造一艘核动力破冰船,目前只有俄罗斯拥有这种先进的船舶。

相比之下,美国唯一实用的重型破冰船是上世纪70年代建造、预期寿命30年的“北极星”号。美国破冰船队当中最新且技术能力最强的是“希利”号,但这艘中型破冰船不具备重型船的破冰能力。这样看,今年夏天国防部长吉姆·马蒂斯表示“美国必须在北极有所作为”也就不足为奇了。

2018年夏季,俄罗斯的液化天然气首次通过北方海航道而不是途经苏伊士运河的传统南方航道运抵中国。南方航道被视为中国的软肋,因为它控制在美国的盟国手中。北方航道还让船只避开了历来有海盗出没的咽喉要道。2018年的这次货物运输明确展示了未来几十年气候变化下全球海运业务的物理转变方式。北方海航道以及其他的北极航道目前尚不具备大规模的商业可行性,但随着水温升高、冰层融化,以及水文测绘和搜救反应能力的改善,这种情况将发生改变。从亚洲到欧洲的北方海通道对中国既有地缘政治意义,也有商业意义,因为与南线相比其航运时间缩短了大约两周。

对外直接投资与战略优势

毫无疑问,北极地区需要可持续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金。从这一点来说,中国是有价值的经济伙伴。然而在接受投资基金的时候,必须权衡这些投资所获得的地缘政治影响的连带风险。战略性投资已被证明是中国采取的一种经济胁迫手段,使它能够利用影响力来确保自身利益。例如,它的主要电信设备供应商华为公司就被称为“实际上的中国政府部门”。中国的金融投资被用于迫使各国与台湾断绝外交关系——中国声称台湾是它的领土。这就是经济发展与主权问题的碰撞。

特别是在北极,美国海军分析中心(CAN)2017年11月发表的报告披露,中国承诺用相当于格陵兰GDP的11.6%资金投入当地资源开发项目。这种高水平的外国直接投资有着地缘政治影响,因为自从2007年投票脱离丹麦王国实现自治以来,格陵兰一直力争制定让自己彻底独立的全面经济战略。虽然格陵兰基本是自治,但它仍然从哥本哈根获得大量资金,以扶持它建立在海产品出口基础上的经济。

在关于谁为格陵兰机场的设施升级提供资金问题上,外国直接投资的影响最近成为了热点。当丹麦意识到是中国带头融资时,其政府迅速介入,并提供了资金。格陵兰总理金·吉尔森接受了丹麦的资金,随即四党执政联盟当中支持格陵兰独立的纳雷拉克党退出了联盟,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丹麦干预格陵兰的内政。吉尔森为此失去了议会多数席位,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将为顺利谈判重组新的联盟而忙碌。

格陵兰岛对美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为那里既有图勒空军基地,同时也是北约的空域。格陵兰机场事件后,美国国防部发表了一份在格陵兰进行防务投资的意向声明,称美国有意“积极推进潜在的战略投资,包括军民双用途投资”,并提高美国的“军事行动灵活性和对形势的敏感性”。丹麦外交大臣安德斯·萨缪尔森对美国国防部的声明做出回应,他表示,“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北极地区的重要性在日益增加。我们非常重视与美国在格陵兰的防务合作,愿意为共同安全目标做出贡献,确保这一区域成为低紧张地区”。

中国认识到通过与俄罗斯合作帮助自己进入北极的战略利益。由于美国对俄罗斯天然气生产商Novatek的制裁导致融资无效,中国已介入融资。现在,中国和法国道达尔公司都是俄罗斯亚马尔半岛液化天然气设施的共有人。中国还将为计划中的第二个亚马尔液化天然气厂提供资金。作为对美国实施报复性关税的一部分,中国对美国的液化天然气征收了10%的关税,这种定价有效地将美国排除在中国能源市场之外,这对卡塔尔、澳大利亚和俄罗斯有利。

随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全球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它受到了更严格的审查。中国一直迅速果断地抓住机遇。在冰岛因为2008年金融危机面临压力时,中国趁机与冰岛签订了它同欧洲国家的第一个自贸协议。中国一直热衷于投资外国的基础设施项目,即使这些项目没有商业上的可行性,例如,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的命运就让人非常不安。这种做法给国际对话引入了“债务陷阱”外交的概念。就连同意与中国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俄罗斯,也对中国投资资金的增加保持警惕,并寻求通过与印度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来制衡中国的影响。

美国已经开始采取措施,为在接受中国投资时犹豫不决的国家提供替代融资。最近两党通过的“更好地利用投资引导开发法案”(BUILD Act)就体现出了这一点。该法案加强了美国政府资助海外发展项目的能力。各开发银行在提供国际资金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成立“北极开发银行”的选项也浮出水面。

战略性科技

中国的北极地区战略研发力度已经明显加强,它在挪威的斯瓦尔巴德有数十名科学家,此外有200多名科学家投身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工作。中国科考破冰船的航次每年都在增加。几年来,中国一直就北极地区的变化与日本和韩国进行对话。为更好地了解海底,中国还为其海洋研究企业的科学家和技术提供资金。

最近,一些人开始把科考和基建投资的模糊性表述为新大国竞争时代的“灰色地带”挑战。美国特种作战司令部把灰色地带的特征定义为“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彼此或内部的竞争性互动,它介于传统的战争与和平二元对立之间。其特点是冲突性质模糊,有关各方不透明,或相关政策与法律框架不确定”。这种固有的模糊性,使在不损害主权情况下寻求经济发展机会和进行了解气候风险必需的科学研究具有挑战性,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如此。

总之,中国已经明确表示它有意为了经济、科学和战略利益寻求在北极的存在。气候变化不只是北极冰川融化的催化剂,也是中国介入北极地缘政治的催化剂。

在这个独一无二的窗口期,美国势必要加强在北极气候变化地缘政治方面的领导作用。做不到这一点,将给美国在该地区的战略利益带来长期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