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中美关系 贸易战 全球治理 COVID-19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美中去工业化:历史会重演吗?

2016-11-22

唐纳德·特朗普出人意料当选第45任美国总统让许多人感到头痛。从冷漠的精英到愚蠢的选民,诸多原因可以解释为什么他会获胜。但最现实的观点,就是全球化、技术变革和政府政策改变所带来的综合影响导致了美国大片地区“去工业化”,尤其明显的就是“锈带”——从宾西法尼亚、新泽西、纽约州向西延伸到威斯康星这片地区。

S1.jpg

去工业化的结果是,需要中低技能的高薪制造业工作岗位变得稀缺,一些地区中产阶层被摧毁,进而引起人们政治上的不满。毫无疑问,里根时代以来的新自由主义政策助长了生产向发展中国家——主要是墨西哥和中国——大规模转移。技术的飞速发展也起了主要作用:自动化刚好取代了上世纪80年代以前美国制造业最常见的那些技能。

美国工人因此受到来自两方面的压力。由于侧重于技能的技术变革开始取代大量工人,中国进入了全球资本主义体系,并成为世界工厂。2000年以来,美国制造业的就业岗位减少500万个。不过在同期,制造业的总体产出实际增加,美国仍然是世界第二大制造国(现在排在中国后面)。

让美国蓝领工人感到压力倍增的还有政府的政策,它导致社会援助减少,新兴产业内工会的地位降低,并出现一大波新移民。生产转移和技术变革使高薪工作岗位丧失,并不为美国一家独有,最发达经济体都经历过。正如英国脱欧所证明的,民族主义和孤立主义的民粹主义在发达国家日渐兴起,他们追求的是全球化特别是大规模移民和自由贸易的逆转。

在发达经济体快要结束这一转型的同时,全球化最大受益者中国也步入它的初期阶段。中国制造商承受着劳动力成本增加和更多监管的掣肘,为寻找更低工资和更宽松的环境,服装纺织等行业的低端制成业务已经向海外转移。中国会和美国一样,面临引起政治不满的快速去工业化,并出现社会问题及社会乱象吗?

S2.jpg

当然,从本质上说问题是类似的,但历史不太可能重演。中国政府已经深刻意识到产业空心化将如何阻碍经济发展,让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据世界银行统计,上世纪60年代的101个中等收入经济体当中,只有13个到2008年的时候成为高收入经济体。

为避开这一陷阱,中国提出了一系列政策,谋求同时推动资本更优配置、产业创新、持续城镇化和以消费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这些政策的核心是通过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计划,防止去工业化现象的出现。

一方面,涵盖一切的“供给侧改革”旨在解决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即钢铁、铝业等多数国有重工业部门巨大的产能过剩。另一方面,2015年公布了“中国制造2025”总体规划。该规划参照的是先进工业化经济体的计划,尤其是德国“工业4.0”战略。中国的目标是通过实现制造业自动化、工厂管理数字化和“物联网”,抓住“第二次机器革命”时代的机遇。

这些政策汇集到一起,预示着中国产业的根本性转型。对于积重难返且污染严重的重工业,以及劳动密集的“血汗工厂”,取而代之的将是自主创新和把重点放在10个优先领域的制造业,其中包括机器人、新材料、叠加产业、大数据及其他先进的制造与IT产业。

旧产业是最大的挑战之一。和美国一样,在中国,许多城镇的主要就业机会和收入依赖一家或几家企业。这类企业型城镇在东北和北方省份尤为常见,如河南、河北、山西和辽宁。随着缺乏竞争力和污染严重的“僵尸企业”逐渐关闭,这些城镇可能出现大的社会问题。

S3.jpg

据估计,仅今后两三年里,失去工作的工人就将达到500万到600万。但中国政府决心避免出现大规模裁员,并可能为地方政府提供财政资金,用于再培训、养老金支付和其他社会援助计划。中国政府还排除了大规模的私有化政策。国家希望企业的关闭重组在社会与经济方面都是可行的。

“中国制造2025”的关注重点是中国未来转型过程中较亮丽的一面,它的意图在于通过调整生产,使之在社会和环境方面更加可持续。由于中国面临的重大人口变化将使它的劳动力减少,“机器人取代人类”这个口号变得越来越引人注目。中国有望到2018年成为最大的工业机器人使用国,超过日本、韩国、美国和德国。很简单,中国要想雇用技能越来越强的熟练工人,如果没有大批机器人,它就得建立一支比现有人员或机器人都强的劳动大军。通过3D打印和人工智能等其他自动化技术发展混合型机器人,中国就可以保持住它的制造业优势。

中国企业家也在迅速开发本国的机器人产业,虽然目前多数制造商在精密度上仍逊于世界顶级制造商,但它们正在追赶。而且,美的这家广东白家电制造商兼并德国机器人制造商库卡,说明一些中国企业只要花钱就可以买到先进技术。

随着劳动力持续短缺,特别是在沿海出口省份,人们希望对自动化、数字化和创新的强调不会引发大的社会问题。例如,美的的目标是把白家电组装线上的工人削减60%到80%,同时向更高附加值业务迈进。但问题在于如何能在短时间内对一代工人进行再培训,使他们具备新技能。“第二次机器革命”时代工人会减少,但他们必须有更优的资质。

与其他国家一样,中国的产业转型将付出巨大的社会成本。但中国拥有的几个优势将使它的经历有别于美国。首先,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了许多国家成功管理转型的先例,比如德国。中国的计划就是在有意识地模仿这些先例。其次,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就是中国拥有一个计划,虽然很大程度上不完美,但中国政府制定出了在收缩调整旧产业的同时推动新产业发展的路线图。第三,中共对社会动乱的担心高于一切,为了减轻转型带来的冲击,政府很可能提供大量补贴。何况,中国的重工业不可能向海外转移,它要做的是降低产能,提高机械化水平。所以不是所有工作岗位都会流失。

最后,中国有时间,也有自身规模。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制造国,还有快速发展的国内市场。中国制造体系的活力已经产生不容小觑的技术进步,一些产业开发出顶尖技术,如高铁、太阳能电池板和造船。由于中国对劳动力的再配置没什么限制,使用机器人和其他节省人力的技术几乎没有阻碍。

这并不意味着不会出现大的社会问题甚至局部动荡。但中国对转型的管理是自上而下的,同时还有各式各样的手段和他国经验,因此它的表现将有别于美国:只有部分低技术劳动密集型生产会向海外转移,较高增值业务肯定会留在国内。

除此之外,中国对低技术移民有严格限制,它的劳动力在快速减少,所有这些都会让情况迥然不同。人们在美国见到的那种帮助特朗普赢得大选的地方性贫困并不带有普遍性。中国走的是一条有自己特色的路,它的产业转型面临的也将是新陷阱和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