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中美关系 贸易战 全球治理 COVID-19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输出产能可以挽救中国经济吗?

2016-02-22

2015年,中国政府提出了促进海外贸易与投资交易的新口号,叫“产能合作”。彼时中国经济开始面临大麻烦,制造业利润下滑,国内金融市场泡沫随时会破灭。其实,中国眼下寻求输出过剩生产能力,就是为了应付它所面临的经济困境。一方面,输出过剩产能是中国继英美国家之后成为成熟工业强国的有力迹象。然而全球经济状况又表明,中国也许无法靠输出来摆脱当前的危机。

China-economy.jpg

一个国家投资海外工厂、机器等产业资本,就是输出它的工业产能,如某家中国公司用自己的资金和机器在埃塞俄比亚开办工厂。我们知道,中国正在检视过去一年政府达成的国际协议和声明,好借此输出它的过剩产能。2015年5月,中国政府宣布了一项700亿美元的闲置产能输出计划,涉及行业包括铁路建设和电信技术。在(李克强)通过拉美之行到访巴西、智利、秘鲁和哥伦比亚期间,官员和国家通讯社对这一新计划进行了大规模宣传。接下来这一年里,中国宣布了更多风投计划,涉及的国家从哈萨克斯坦远至埃塞俄比亚。最近,中国与沙特签署谅解备忘录,承诺共同实施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包括进行工业产能方面的合作。

中国产能合作倡议中所强调的那些重点优先行业,都患有产能过剩的痼疾,这其中包括钢铁、建材、电力基础设施和铁路设施制造。经过最近几十年的经济崛起,中国已成为众多工业产品的全球领先制造商。如今,全球的需求无法跟上中国钢铁等商品的生产能力,导致这些商品价格急剧下滑。通过输出在国内条件下无法盈利的过剩产能,中国希望缓解部分产业压力。

无疑,在海外进行资本投资会帮助中国提升国际影响力。产能输出是中国“一带一路”和亚投行等倡议的关键组成部分,而且大多数国家都欢迎中国的投资。假如中国的建筑设备不能在中国投入使用,那么,它完全可以被用来进行中亚的基础设施发展,进而为中国商品打开市场,促进对地方经济的渗透。

输出过剩商品和产业资本,是发达经济体应对国内市场饱和与投资机会下降的传统战略。列宁有个著名观点,即正是由于输出过剩产能的争斗,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催生出了帝国主义。英国和美国上升为全球霸主的时候,都遵循了这一路径,都成为为全球提供工业与金融资本的债权国。在经济实力占强的地方,政治影响通常如影随形;在资本无法自我进入的地方,武力就会来开道。

鉴于这些历史先例,中国向资本输出国的转变,意味着其工业实力的成熟,它的国际影响力也会不断扩大。中国和今日美国所处的位置,与20世纪初英国和崛起的美国所处的位置极为相似,虽然这当中也有显著差异。外国投资仍然极不对称,发达国家的金额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1980年到2008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美、日、欧)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从5000亿美元增加到近14万亿美元。这段时期快结束时,这些企业的海外雇员和销售数字已经超过国内。发展中国家企业也增加了对外投资,但累计金额不及发达国家的五分之一。仅有1600万人口的荷兰,它的海外投资额就超过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的总和。

除开影响的中国国际实力与声誉不谈,人们有充分理由怀疑输出过剩产能可以在短期内挽救中国经济。我在早些时候的文章里写过,当前 的经济困境反映了一种独特的结构状态,没有全球资本某种形式上的大破灭、大贬值,这种状态是不会消失的。

问题是,中国试图通过输出来逃离的这场本地危机,部分是由全球性商品过剩引起的。把过剩产能转移到国外并不能缓解当前众多主要产品全球性的供过于求,除非当地市场恰好与国际动向严重隔离。像中国重要贸易伙伴巴西这样的国家,也正经历着价格崩溃,因此,很难相信这一战略有用武之地。简单说就是,如果没人购买产品,那在巴西建造中国人的工厂并不一定有利可图。

与历史上的同类国家一样,中国开始成长为一个经济强国,但它赶上了经济出现严重动荡与不确定的时期。当前的困难局面会如何冲击中国的崛起尚待观察。不管怎样,我们都应该期待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继续增长,以便与其政治影响力的上升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