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核协议
轰炸伊朗体现特朗普的现实主义2025-08-05
张志新(Zhang Zhixin)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
袭击伊朗核设施体现了特朗普外交政策的实用主义。它并非是纯粹的孤立主义或意识形态的先发制人,而是经过精心策划、受利益驱动的举措,旨在化解威胁,避免过度投入资源。
谁才是伊朗核危机的赢家2025-07-20
王震(Wang Zhen)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6月13日到6月24日,以色列和美国对伊朗核设施进行大规模空中打击。值得一提的是,军事行动结束后,以色列、伊朗和美国三方同时宣称自己赢得了这场冲突。这种分歧不仅反映了各方对于冲突后果的理解差异,更折射出了围绕伊朗核问题博弈的激烈程度。那么,到底该如何理解围绕伊朗核问题的军事冲突呢?笔者以为,除了极少数从中收益的政客外,或许在这场冲突中并没有真正的赢家。
轰炸无法阻止核扩散2025-07-17
穆罕默德·巴拉迪(Mohamed ElBaradei) 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
公正的和平、包容的安全架构是防止核扩散的最佳防御手段。知识不会被“抹去”,想通过轰炸达成协议必然适得其反,有可能让我们的世界离核末日更进一步。
特朗普政府在伊朗核问题上面临“三重陷阱”2025-06-23
王震(Wang Zhen)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伊朗当地时间6月22日凌晨,美国动用B-2战略轰炸机向福尔多、纳坦兹和伊斯法罕的核设施投下了被称为“炸弹之王”的GBU-57巨型钻地弹。特朗普总统在社交媒体上表示,美军的打击行动“非常成功”。由于美国一直是以色列最主要的外部支持者,因此特朗普政府在伊朗核问题上的政策和立场就成为决定局势最终走向的关键。笔者认为,特朗普政府在伊朗核问题上面临着一系列致命陷阱,讨论“成功”与否似乎为时尚早。
中俄伊北京会晤释放了什么信号?2025-03-18
贺文萍(He Wenping) 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
厘清伊核问题矛盾的历史经纬,对所有协议参与方提出不偏不倚的公正、平等要求,是此次三国北京会晤的一大亮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