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美国大选 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传播是人与人的对话

2019-08-19
E.gif
2019年8月12日,傅莹出席在宁夏银川召开的第六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

抽象地讲,传播主要是解决形象问题。国家形象与个人或者企业的形象有相似的地方,通常包括三个维度:一是,你是什么、是怎样的;二是,你说你是什么、是怎样的;三是,别人认为你是什么、是怎样的。 这三个维度的图像重合,大致就能构成一个完整和客观的形象。如果这三个维度的图像有缺失或者差距太大,形象就容易被扭曲,或者缺乏说服力。

现在,外界把中国看作是影响国际形势和世界走向的关键变量之一,非常希望了解中国的情况、中国决策者的想法和中国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想知道,中国强起来后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有什么样的战略意图?将给世界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十年前,我在英国当大使,在大学和各种论坛讲话时,被问得最多的问题是:中国想向世界要什么?能够给予世界什么?上个月我在北京接待一位来访的英国议员,她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认为中国将如何影响世界?由此可见,这可能是过去十年乃至未来十年,中国作为一个成长中的大国,需要不断向国际社会解答和以有说服力的方式去回应的问题。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领导下,经过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中国从一个贫困落后的国家,成长为在世界位居第二的大型经济体。中国的世界影响力也相应地增强,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国的成就世界上有目共睹,无论是赞成我们的人,还是不赞同我们的人,都不能不承认,中国的制度和治理是成功的。中国的成功,足以修改西方所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教科书,为人类追求文明和进步提供参考和借鉴。

现在外界关注中国,不仅是关心我们自身取得了怎样的成就,更重要的是想知道,一个不断取得成功的中国将如何影响世界,因为,这攸关各方切身利益和未来的战略选择。这些年来,国际媒体对关于中国的信息需求不断上升,甚至可以说是存在一定的信息饥渴,外界对中国正面的评价很多,而且呈上升趋势,同时,负面意见也不少。

近年美国战略界一些人试图把中国定性为“战略竞争者”,从经贸、科技到军事、安全,摆出全方位应对所谓的中国挑战的姿态。美方甚至不惜破坏两国正常的经贸、科技和人文往来。据说美国内正在出现以强硬和有效方式应对中国崛起的“政治正确”,对华战略调整的动向比较明显。然而,面对变化,中美学界的接触和交流没有停顿,一些对未来忧心忡忡的学者一再探寻,中国到底想要什么?中国的真实战略意图是什么?

毋庸讳言,随着中国的崛起和美国霸权的式微,中国与美国之间开始出现利益上的分歧,双方需要妥善处理矛盾和分歧。如果说,在美国领导层和战略圈子里,有人试图将两国关系往大国权力之争的老路上引,那么在普罗大众层面,如何对冲这样的错误逻辑,如何消除广泛的误解和偏见?如何让国际社会,包括美国公众更多听到和读到中国人介绍自己的想法和理念?我在对外交流中,常感到一些人对中国的印象是基于不完整的信息,对中国的了解基本源自媒体和政客的二手说法。

最近与来访的美国客人座谈,他们往往是带着各种疑问来的,但在听取了中方观点之后,虽说不完全认同,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比如,当我介绍了中国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过程,包括从听取人大代表和社会的建议选择立法议题,到开展专业和社会咨询、协商,再到形成草案后征求社会意见,最终草案在人大常委会进行两次到三次的审议和修改之后,提交进行表决通过等等。这些常识性的东西对他们却很陌生,一些美国访客当场表示,希望能邀请我们去美国巡讲。他们认识到,中国既然取得这样的成功,其制度、政治和治理方式必然有成功的道理。他们希望中国人能更加主动和广泛地向世界介绍自己的情况。一位美国前政要对我说,中国现在是大国,如果自己不讲,就会有人代替你们讲。

中美关系处在转折的关头,是迈向冷战,相互为敌?还是通过有效沟通,建立新型关系?两国领导人商定的目标是构建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但如何才能成功地将两国关系引入这样的轨道?这取决于两国在每一个重要的利益和分歧问题上的选择,也取决于两国和两国人民能否准确和客观地彼此了解和判断。而中美关系未来的走向也必然会影响到世界的未来。

在这个过程中,构建沟通和促进理解的能力是很重要的。基辛格以他丰富的经验,在《论世界秩序》一书中也谈到,拥有及时沟通的能力至关重要,尤其在危机情况下,需要向外界提供关于事件和相关政策的可靠信息,以避免由于误解而导致冲突。

今天,当中国已处于国际博弈的前沿之际,我们尤其不能忽视国际关系变动中的舆论因素,特别是在这样一个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自媒体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舆论既可以朝积极的方向影响政策的选择,也可以朝消极的方向裹挟判断。越是在国际关系出现困难的时候,我们越不能放弃沟通,越不能轻视舆论和传播工作。

有时我们可能会觉得,在当今世界,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不够大。我的体会是,话语权不是被赋予的,而是需要去赢取,如果我们能对已经拥有的话语权用好、用充分,就能不断赢得更多的话语权。

说到传播,其实就是做人的工作,是人与人的对话和交流。中文讲究结构和内容的完整性,我们写文章喜欢叠床架屋。我体会到,面对公众讲话,重点在于沟通,在于思想和信息的交流。一次哪怕只讲一个问题,讲明白了,能说服人,就实现了传播。

国际传播并不等同于自我表扬,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推进得这么快,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的制度优势恰恰在于,党和政府不仅有面对问题的勇气,而且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在国际传播中不需要回避问题,也不怕别人批评,重要的是能够说明我们的政策意图和目标是什么,面对的挑战是什么,解决问题的努力有哪些。当有人提出疑问的时候,恰好是传播的好时机。

正所谓大国政治无边界,大国国内的发展和变化必然会引起国际上的关注,这是国际政治的重要内容。中央对当今世界做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论断,而中国处在变化的中心,既是变化的牵动因素之一和关键力量,同时也受到各种新变化的影响。在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需要把握好自身,做好内功,为提高国际话语权、提升国家软实力的目标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