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美国大选 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王帆 外交学院副院长

中国外交步入发展新时代

2017-11-08
S3.jpg

一些人担心中国的外交在十九大后将由大变强,即而对外扩张,引领世界。然而十九大后的中国外交不仅不会改变和平发展的性质,更不会变得激进或冒进。而是会继续秉持和平、合作、公平、公正的理念,推动国际社会更加繁荣稳定,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

首先。中国外交继续为国内的深化改革服务,稳中求进。

外交是内政的延续。中国对自身实力和发展阶段有着十分清楚的认识。十九大报告指出,根据中国的发展现实,直到2050年中国才会真正实现成为世界强国的目标。在此期间,中国将致力于解决人民生活的美好愿望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决胜小康,坚决完成扶贫攻坚的历史使命。也就是说自我完善、自我提升、努力实现“四个全面”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核心任务。我们并没有为GDP总量第二而冲昏头脑,我们的发展中国家定位是冷静而现实的。这就决定了中国外交不会像一些国家误判的那样外向张扬,成为世界领导者,或成为“两极共治”国家之一。中国成为发达国家的道路仍然漫长,中国外交还是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外交,这个定位没有改变。但这一定位并不排除中国在一些对人类发展具有重要正面作用的领域和事务上发挥积极主动作用,比如推动经济全球化、应对气候变化、共同致力于发展模式和发展领域的创新、共同应对人类重大威胁和挑战等。

其次,中国将继续对外开放,走和平发展之路。十九大报告释放了坚定而清晰的和平发展信号,它是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客观发展的必然。

中国要不断深耕细作,扩大内需,而扩大内需的一个基本前提条件就是需要努力营造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中国不会采取更加外向的对外政策,而会实行兼顾对内对外相互平衡的政策。正如报告所言,中国将“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条件”。

第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将注重宏观设计、整体布局。

未来的中国外交将具有更加宏大、系统整体的设计,不是基于个别热点问题而制定国家政策,而是将热点问题、国与国之间的双边纠纷问题置于一个更大的和平发展的布局和框架之下。换句话说,我们不是针对局部热点问题来驱动国家外交政策的发展,而是通过更加面向全球、面向人类发展的重大问题,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整体外交布局,立足于以长远和机制化的方式来推动世界和平,即而缓解和解决局部争端。

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格局已经形成。“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中国与国际社会共存共荣的紧密关系将会进一步拓展。中国将在推动人类社会更加公正均衡发展的进程中实现新时代的飞跃。

第四,未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将坚持两大抓手。

正如王毅外长所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新型国际关系,其二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就是说未来的中国外交将致力于解决两大问题,一个是传统国家关系的创新问题,一个是应对人类共同发展的问题。

首先是新型国际关系。一个大的改变是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发展为更具有覆盖性和广泛性的新型国家关系,既要解决守成国与崛起国必然发生冲突与战争的历史悖论,也要解决国强必霸、以大欺小,恃强凌弱的问题。中国的发展想要避免零和博弈,希望实现与国际社会的良性互动互利共赢,尤其是大国与小国关系方面,不因其小而轻视,也不因其大而对立。中国一直具有优良的传统,大国与小国关系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探索的重要领域和亮点。中国试图走出与传统大国不同的道路,作出不同的选择。中国将坚决摒弃殖民主义、势力范围和传统结盟那样的将自身繁荣建立于别国贫困、将自身安全建立于别国担心和不安全的做法。

其次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十八大后提出的,在十九大得到了充分强调,但这并不是对传统外交的否定,而是一种深度的延续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回答了中国在变大变强之后要做什么的问题。从和谐世界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脉相承的,如果说和谐世界是一种理想状态的描述,命运共同体就是一种宏大目标的确定。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美好理想,也将经历一个艰苦漫长的过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得到了许多国家的认同和支持,也表明这是符合人类未来发展远景的目标。

十九大报告对中国的国家定位,对国际社会存在的诸多挑战和赤字问题有着高度清醒而理性的认识,为中国外交的发展指明了明确而切实的方向。中国变量给世界带来的将是共促共荣共建共享的福音,中国变量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已经超过30%,还将继续释放更多的和平红利和发展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