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美国大选 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石磊 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中国新领导层中的航空航天专家

2017-10-30
S2.jpg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学界研究和媒体报道都把焦点集中在习近平个人或中共内部不同派系的权力斗争上。然而,习近平再次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并不会从根本上带来太多政策转变。在过去五年中,习近平推出了多个政治计划,而在其执政的第二个任期中,习必须开始启动并加速推进这些计划的实施。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审视习近平提拔的、在未来五年贯彻其战略的官员们至关重要。

习近平用人的大趋势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科技官僚卷土重来,并在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中扮演关键角色。但这次,他们并非来自诸如石油或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而是来自高科技或所谓的战略新兴产业。通过将先进的军事科技应用于民间领域,并将军事工业与本土经济发展融合,这些官员将在未来十年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新引擎。为达成目标、追赶美国,中国向军事工业投入了巨额资源,积累了大量先端科技储备。一些专家认为,军事工业甚至可能成为中国未来科技创新的主要动力,以及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科技两用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商用化。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中国国家航天局于1994年开始研制,旨在结束中国对由美国空军运营的全球定位系统(GPS)的依赖。自2011年起,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始用于快速增长的卫星导航商业领域。在中国境内,越来越多的公共汽车、轮船、智能手机和共享单车开始使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截至2016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商业导航领域的市场份额达到了30%,市场价值高达2000亿元人民币。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只覆盖中国境内和几个周边国家,但中国计划到2018年向“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提供导航服务。一旦所有35台卫星全部投入使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覆盖全球。到那时,中国境内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超过全球定位系统,其市场份额将增长至60%。

未来十年,中国最大的科技提供者很可能是航空航天业。该行业已经成功完成了一些大型国家项目,如月球探测工程(又名嫦娥工程)和载人航天工程(又名神州飞船工程)。为了理解习近平如何高度重视这些工程及负责工程的官员们,我们只需看一下这些技术官僚的仕途发展轨迹就明白了。黑龙江省省委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部长以及广东省省长(分别为张庆伟、李尚福和马兴瑞)曾分别担任无人绕月探测工程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和嫦娥三号的总指挥。浙江省省长(袁家军)曾担任神州载人飞船工程总指挥。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金壮龙)曾担任中国首个自主研发的大型喷气式客机C919项目总指挥。这些官员还曾在国有机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担任过要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著名产品包括神州飞船和长征火箭,而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则是中国大型喷气式客机C919的研发者和制造商。

  现任 曾任
李尚福 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部长

嫦娥二号发射场区指挥部指挥长

大型喷气式客机C919项目总指挥

金壮龙 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国防科工委副主任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

马兴瑞 广东省省长

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工程总指挥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局长

国家航天局局长

国际原子能机构主任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

许达哲 湖南省省长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局长

国家航天局局长

国家原子能机构主任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

袁家军 浙江省省长

神州飞船系统总指挥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

张庆伟 黑龙江省省委书记

大型喷气式客机C919项目总指挥

国防科工委主任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由航空航天专家转型的技术官员在位时间比较短,还无法通过促进军事科技与民用科技融合发展来证明自身能力。自2016年以来,很多地方政府——尤其是上海、湖南、四川和河北——已经出台计划,推动军事科技用于地方经济发展。在这些省份中,湖南设定了最具雄心的增长目标:军事科技用于民用产品带来的年经济增长率要达到15%。

航空航天专家的崛起也可以部分地解释为中共内部权力斗争的结果。这些官员都在一定程度上与“派系政治”保持着距离,这令他们更倾向于效忠最高领导。当然,仅有忠心是不够的,这些官员必须能够胜任各自的职责。这些航空航天专家拥有技术知识和在大型企业的工作经历,以及广泛的行政管理经验。与其他官员相比,这些技术官僚被认为是目标导向型,拥有不可或缺的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作出必要但不受欢迎决策”的意愿。习近平的计划将在很大程度上令诸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或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这样的大型国有企业受益。然而,这些任命也透露出习近平在他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第二个任期内想要达成哪些目标。

本文原载于《中国政策研究所:分析》(China Policy Institute: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