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美国大选 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秦晓鹰 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研究员

“十三五”:中国决策层的新共识

2015-11-20

最近一段时间,“十三五”这个特定名词在中国内地媒体中的使用频率很高。而另一个同样有高使用频率的名词是中国国家主席的名字“习近平”。

135.jpg

一位专家风趣地告诉我,如果把“十三五”与“习近平”联系在一起,就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和理解中国。我很诧异,问为何?他一语道破:自习近平掌舵中国以来,他最富感召力的施政方针和最响亮的口号就是实现“中国梦”,而中国十三五规划的基本目标恰恰就是要初步实现“中国梦”。不久前正式公布的中共中央对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书写得明白,中国执政党立下誓言,从2016年起,在确保中高速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经过五年的持续努力,在这个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政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让7000多万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从而实现全国范围的脱贫,建成小康社会。

写上面这些话时,我多少有些担心,在一篇文章中引用那么多中国政治生活中特有的术语和词汇,可能会给读者带来理解上的困难。但我实在无奈,因为如果不用不写不懂它们,你几乎就拿不到了解中国发展的“入场券”。

毫无疑问,中共作为执政党对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种责任在国家治理上的突出表现就是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对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各项事业的拓展集中施加一次巨大的影响,即搞一个总结以往设计未来的五年规划。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对中国每隔五年就要制定对全国具有一定约束性和指导性的规划非常欣赏,认为这是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的一个重要因素。有的人甚至觉得这是解开中国迅速崛起之谜的一把钥匙。

其实,中国的五年规划并不神秘。它的出现和延续至今,印证和记录了这个国家不平凡的发展历程。第一个五年规划始于1951年,终于1956年。制定这个规划的初衷是当时的新中国要向苏联学习。“一五”初战告捷,只可惜,从那时以后,由于决策者在治国理政方面越来越脱离国情,加上后来十年文革的大折腾,每五年就制定一个的五年规划或因朝令夕改而胎死腹中,或因无人问津而名存实亡。

真正改变这种经济上指挥失当、腾挪无序状况的,是在邓小平先生推行改革开放国策之后。从“六五”到将于今年收官的“十二五”,中国政府认真制定和有效实施了七个五年规划。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都与中共利用自己的政治优势,不间断地制定符合国情的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分不开。

然而,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瞬息万变,中国政府不但将原来的“五年计划”更名为“五年规划”,以显示经济目标设计与管理上更具灵活性。尤为重要的是,在制定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时,习近平领导的中央开启了以一项规划为支点强力撬动中国经济改革的先例。笔者看到中共最高决策层至少在两个方面己经取得具有决定意义的高度一致的认知。

第一是决策层己经认识到,第一轮中国改革的红利已经释放完毕。中国己经进入了一个必须塑造崭新经济结构的发展阶段。在这个新的发展阶段,必须确定新的发展理念,这就是习近平所说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理念。这五大理念如果贯彻得全面彻底,中国就能够避免滑入“中等入收陷阱”。

第二是中共高层已经充分意识到,在投资与进出口贸易对经济的拉动变得疲软乏力的今天,中国社会的内需仍然有着巨大的施展空间。中国游客在世界各地,特别是在发达国家狂购日用品奢侈品的现象,以及每年“双11”用网上抢购方式生生打造出一个购物狂欢节的现象,都在极大地刺激着为经济下行而苦恼的中央政府。市场经济的诸多亮点和诸多教训有力地教育和启发着中国决策者:今天,必须用中国公众消费水平与质量的升级来倒逼、力促中国经济和中国产业的升级!

从中共中央对“十三五”规划的两大共识中可以看到,中国政府将在未来五年中以民生为本,强力推动经济的重大转型和重新整合。从这个角度看,“十三五”也会再一次验证中国执政党的智慧与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