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美国大选 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张云 日本国立新潟大学副教授

中日韩三边合作重启与美国因素

2024-05-29
张云.jpg

5月27日,中日韩三国领导人时隔四年半在韩国首尔举行了峰会,这意味着2019年末以来停滞的三边合作重启。一些分析认为,中日韩合作重启,是因为中国想通过改善与日韩关系,来弱化美国主导的美日韩三边合作“对华包围圈”。换言之,中美关系才是推动中日韩三边关系发展的决定性动力。笔者认为,这是对中日韩三边合作的极大误读。

诚然,去年的美日韩戴维营峰会明显剑指中国,美国毫无疑问是东北亚重要的外部因素。但中日韩自身的内在动能,才是催生和发展三边合作的根本原因。

首先,中日韩合作发源于东盟框架,始于东北亚三国承认和学习东南亚地区一体化的成功理念和经验。冷战结束前,亚洲地区唯一有机组织起来的地区只有东南亚,东北亚没有任何合作机制存在。诞生于冷战高潮时期(1967年)的东盟通过以对话和合作为基础的地区一体化进程,实现了东南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冷战结束后,中日韩通过参与以东盟为中心的多边主义外交,学习了东盟的地区主义理念。1997年后,10+3机制(东盟+中日韩)建立,中日韩合作在东盟框架下间接性实现。2008年,中日韩首次峰会在日本举行,三边机制正式建立。当时有观点就认为,中日韩合作将削弱美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影响力,导致美国最重要的两个军事同盟国倒向中国。而东盟的经验证明,地区一体化的首要目的和成功不是为了针对第三国,而是为了本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以大国争霸逻辑看待地区问题,这种冷战式思维不符合地区利益。

第二,从一开始,中日韩合作的优先领域就是经济,坚持自由贸易是三国合作最大战略共识的基础。中日韩合作机制诞生于2008年,当时正值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三国认识到,只有强化地区经济一体化水平,才能驾驭世界经济危机风险。2014年5月,中日韩三国投资协定生效,大大促进了东亚地区供应链的构建和升级。2015年11月,第六次中日韩峰会重申《2020中日韩合作展望》的承诺,即努力实现包括建立区域共同市场在内的进一步推进经济一体化的长期目标,包括缔结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RCEP)。尽管中日韩自贸协定尚未签署,但2022年生效的RCEP以间接方式推动了中日韩三边自贸区的建立,朝三国最终建立自贸区迈进了一大步。当前贸易保护主义再次抬头,世界贸易面临分裂的危险,中日韩是世界第二、第四和第13大经济体,每年中日、中韩贸易额都超过3500亿美元,日韩贸易额超过800亿美元,三国坚持自由贸易,对稳定全球贸易体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三,美日韩合作不可能依靠强化军事同盟,来对抗中日韩合作,而是只有聚焦经济和开放,才能与中日韩合作和平共处,互利共赢。2023年8月18日,首次美日韩首脑峰会在戴维营举行,会后发表的《戴维营精神》联合公报提出三国领导人、外长、防长、安全顾问年度会谈机制化。美日韩合作本身无可厚非,但其核心是强化针对假想敌的军事同盟,这种做法不仅不利于地区安全,也无益于地区经济发展。联合公报中,美国重申了对日本和韩国的以美国全方位军事力量为支持的延展威慑承诺,表示三国将每年举行多领域的常态化军事演习。以威慑为基本逻辑的地区政策不会带来地区稳定,相反会激化矛盾。在经济领域,戴维营声明强调经济安全保障,然而美国提出的印太经济安全框架(IPEF)并没有多少自由贸易的内容。单纯以去风险为由采取保护主义的贸易措施,会让东亚已经建立的成熟供应链受损,这对于日韩来说本身就是对经济安全的破坏。

中日韩合作既不针对美国,也不靠美国因素推动和维系,当然也不应受制于美国。未来中日韩合作的可持续性,说到底还是取决于三国自身内在动能的不断开发。